临床输血——血液输注无效的处理及控制方案

时间:2022-07-09来源:中国输血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作者:《临床输血医学》
 
一、红细胞无效输注的控制方案

红细胞无效输注识别:
  • (1)输注红细胞后,临床医师应在输注后24h内复查血红蛋白(Hb)、观察Hb升高是否达到预期值。Hb升高预期值计算公式为:Hb升高值(g/L)=[供者Hb(g/L)×输血量(m)]/患者血容量(ml)×90%。理论上成年人输注2单位红细胞悬液可提升Hb约10g/L。建议输注后连续3d监测Hb的变化。其后由临床医师根据患者情况决定复查血红蛋白浓度的时限。
  • (2)如果输红细胞后Hb未达预期值,临床医师应进行原因分析,在排除输血反应、继续失血、输液稀释等情况后,可判定为红细胞无效输注。
红细胞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
  • (1)红细胞输注效果与患者疾病(如血液类疾病、恶性肿瘤等)、既往是否存在输血反应、输血次数、既往输血量、妊娠次数有密切关系。输血次数≥3次,既往失血量≥10U,妊娠次数≥2次,输注效果明显下降,多数与免疫因素有关。
  • (2)免疫因素包括:稀有血型漏检,如AB0、RhD亚型漏检;不规则抗体和/或交叉配血漏检;产生自身抗体、药物抗体等。
  • (3)非免疫因素包括:感染,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骨髓移植、肝脾肿大、红细胞膜的弹性改变;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如过敏等。
  • (4)其他未知因素。
红细胞无效输注的处理,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措施:
  • (1)应仔细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包括进行进一步的血液免疫学检查,如抗体筛查、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等,针对无效输血原因进行纠正后再输血;如果未进行原因分析而继续盲目输血,可能导致红细胞输注效果不佳的情况更加严重。
  • (2)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暂停输血,必要时增加其他内科治疗措施。
红细胞无效输注的预防及控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 (1)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 (2)采用灵敏度更高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提高检测水平。
  • (3)输血前进行抗体筛查,对抗体筛查阳性者进行抗体鉴定后输注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
  • (4)输血后监测者DAT、当DAT由阴转阳时,进行进一步的血液免疫学检查,尽早发现不规则抗体。
  • (5)采用精准配型输血。
  • (6)输注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红细胞制剂,减少输血反应发生。 
 
二、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控制方案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定义及识别
  血小板无效输注((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是指输入患者体内的血小板被迅速被破坏,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未能相应地增加,从而未能防治因血小板数量不足和/或血小板止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一般根据临床出血症状情况和/或输注血小板24h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评价输注效果。CCI=血小板增加值×体表面积/输入的血小板总数说明:血小板增加值单位(血小板计数单位)为109/L,输入血小板总数单位为×1011/L,体表面积(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单位为M2,代入数据计算时只计算单位前数值。例:患者身高175cm,体重70kg,其体表面积为1.96 M2;输注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为10×109/L,输注2.5×1011个血小板(常规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后1h测得血小板计数为35×109/L,则CCI值为(35-10)×1.96/2.5=19.6。输注血小板后1h CCI值数<7.5或输注血小板后24hCCI值<4.5为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
  • (1)免疫性因素:ABO血型不合、HLA血型不合、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等。
  • (2)非免疫性因素;血小板质量、发热感染、脾大、DIC、药物等。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处理措施
  • (1)选择血小板配型试验阴性的血小板输注。
  • (2)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时,无配型阴性的血小板时可采用以下方法: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暂时增加输注后血小板计数;②使用纤溶抑制剂,可帮助稳定血凝块;③使用重组Ⅶa因子,可能对某些患者有益。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预防措施
  • (1)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 (2)输血前进行血小板配型试验。
  • (3)尽量输注单采血小板,避免输注多人份混合的浓缩血小板,减少抗原刺激。

  声明:本平台所发布资讯,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的公开信息,仅做了少量修改,版权归属于著作权人。本平台所发布的咨询均用于免费的交流与学习,非商业用途。我们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如著作权人对本平台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涉及权利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