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疟疾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输血传播疟疾(transfusion-transmitted malaria,TTM)是潜在风险之一。尽管红细胞成分被认为是主要传播媒介,但血浆中残留的感染红细胞(infected RBCs,iRBCs)也可能导致感染。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研究团队首次系统评估了人类血浆在不同储存温度下对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存活的影响,为完善献血者筛查和血浆储存规范提供了关键数据。
研究设计和方法:
研究团队将含有低浓度环状期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混入人类血浆,模拟血浆成分污染场景。实验设置四组储存条件:室温(22°C)、冷藏(4°C)、冷冻(-20°C)及超低温冷冻(-80°C),储存时间从1天至176天不等。储存后,通过体外培养(37°C低氧环境)和吉姆萨染色显微镜观察,检测寄生虫的存活与增殖能力。实验重复多次,并设置未储存的寄生虫培养作为阳性对照。
结果:
室温(22°C):寄生虫存活最长7天,超过7天后完全失活。冷藏(4°C):仅1天和3天储存的样本中检测到活体寄生虫,更长时间储存后无存活。冷冻(-20°C):仅1天储存的样本中部分寄生虫存活,其他时间点均未检出活体。超低温冷冻(-80°C):寄生虫存活时间最长,储存176天(约6个月)后仍可检测到活体,且增殖能力未显著受损。研究还发现,即使血浆中iRBCs污染量低至70个/μL,超低温储存仍可能保留感染性,提示潜在传播风险。
结论与意义
该研究首次证实,恶性疟原虫在-80°C冷冻血浆中可存活长达6个月,远超传统认知。尽管当前血浆储存规范依赖目视检查,但微量iRBCs污染仍可能突破安全阈值(最低6-10个活体寄生虫即可感染)。研究呼吁优化献血者疟疾筛查政策,并建议对长期冷冻血浆进行更严格的风险评估。2024年FDA已批准首款疟疾筛查试剂,结合本研究数据,未来或推动全球血液安全标准的升级。
亮点:
翻译:李璋 嘉兴市中心血站
审核专家:冯慧慧
文献来源:Vox Sanguinis.2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