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普——你真的需要输血吗?(贫血篇)

时间:2022-07-09来源:中国输血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作者:江苏省血液中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体检”的观念走进千家万户。每次体检血常规都是必选项,其中的血红蛋白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角。

血红蛋白值的高低是诊断贫血的标准
  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120g/L,女性(非妊娠期)<110g/L,孕妇<100g/L,出生10天内新生儿<145g/L,3个月-6岁婴幼儿<110g/L,6-14岁儿童<120g/L即为贫血。也可按红细胞比容(Hct)为标准,成年男性<0.4,女性<0.35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有哪些种类?
  有些人认为贫血就是指血量较少,但其实由于血量丢失导致贫血的病例只占极小部分。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贫血的病人来输血科门诊就诊,希望输注红细胞,改善贫血症状,但是真的需要输血吗?事实并非如此,临床上引起贫血的病因错综复杂,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1. 红细胞生成减少:患者血量不变,但红细胞数量减少,这是因为人体内缺少造血时所需的物质,如铁、维生素、叶酸等,会引起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贫血等病症。

  2. 失血性贫血:有些患者因为大量出血,丢失血量,随之造成红细胞丢失过多。比如因为外伤而导致大量流血,孕妇分娩时失血过多,月经量过大致使大量血液流失等等。

  3. 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异常所致溶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G6PD缺乏(蚕豆病)等)、红细胞外环境异常所致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新生儿溶血、血型不符所致输血相关性溶血、脾功能亢进等)。


对号入座摆脱贫血
  贫血虽只是一个临床症状,但其背后也一定有原因,只有去除病因才能有效治疗贫血。贫血的治疗方法有病因治疗、药物治疗、输注红细胞、脾切除和骨髓移植等。
  1. 营养性贫血:铁、叶酸和维生素B12 等微量元素,为血红蛋白的合成提供了原料。如果缺乏,就会导致贫血。

  2. 疾病贫血:血液病、恶性肿瘤、慢性感染、风湿性疾病、肾脏病变、肝病、垂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至少7种疾病都可能导致贫血。原发病比贫血本身的危害严重得多(例如胃肠道肿瘤),其治疗也比贫血更为重要。

  3. 药物贫血:常用的4类药物也会导致贫血,需要特别注意。

  a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洛索洛芬、阿司匹林等可能引起血象异常,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等)。
  b 质子泵抑制剂(这类药用于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代表药物有奥美拉唑。长期服用这类药物会有诸多风险,缺铁性贫血便是其中一项)。
  c 短效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能降低谷氨酸羟基肽酶的活性而妨碍叶酸的吸收,可使肝脏的药酶增加而加速叶酸代谢,从而导致贫血)。
  d 部分降糖药(磺酰脲类偶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极个别患者可产生骨髓抑制,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见,需要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和各种辅助检查仔细鉴别,找出导致贫血的“真凶”,才能精准治疗。即便诊断为贫血后,也不是都能进行输血治疗的。血液是一种珍贵的社会资源,能拯救生命的同时还有很多潜在隐患,如:溶血反应、发热、感染输血传播性疾病等。因此在自身情况允许下,应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声明:本平台所发布资讯,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的公开信息,仅做了少量修改,版权归属于著作权人。本平台所发布的咨询均用于免费的交流与学习,非商业用途。我们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如著作权人对本平台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涉及权利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