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亲二十余年无偿献血122次,到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16岁血液病患者,长沙一位美术教师余老师用行动传承着家风里的“奉献基因”。这场跨越两代人的爱心接力,让“能帮一点是一点”的朴素信念从家庭延伸至校园,影响更多学生关注公益。
余老师的美术课堂
余老师的奉献精神,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他的父亲是一名57岁的普通工人,坚持无偿献血二十余年。面对他人的疑问,他的父亲常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回应,每次献血后带回的红色证书,成为了他童年记忆里最特别的“奖状”。
“父亲用行动告诉我,奉献不是口号,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余老师回忆,18岁生日当天,父亲带他第一次走进长沙血液中心。当血液通过针管流向血袋时,他由最初的紧张变成了传递爱心的愉悦。此后,献血成为了余老师生活中的常态。2023年,他还主动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将公益行动进一步延伸。

余老师为公益事业点赞
2025年2月,一通来自湖南省红十字会的电话,让余老师的公益之路有了新的重量——他与一名16岁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就答应了。”余老师说,父亲二十余年的“习惯”,让他在这一刻挺身而出。
从高分辨配型到体检,每一步流程都让余老师更深刻地体会“生命”二字的意义。其中,打加强针的过程最为艰难,4天要注射9针,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父母的鼓励、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2025年4月17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床上,余老师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看着血液缓缓流入分离机,他的脑海中浮现的,是父亲无数次献血的身影、课堂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以及那位素未谋面的患者。
为了传递祝福,余老师特意创作了一幅名为《平安顺遂》的剪纸作品,委托湖南省红十字会转交给患者。他说,希望这点微光,能让这名患者破茧成蝶,早日康复。
《平安顺遂》的剪纸作品
如今,余老师的善举已在学校引发连锁反应,不少学生开始主动关注公益。“家风不是刻在墙上的训诫,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行动,是代代相传的薪火。”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余老师表示,未来会继续以画笔为媒,带学生发现世界的色彩与美好,更会以自身为范,把“奉献”融入日常言行,让“立德树人”真正走出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