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和预防出血的常规治疗手段。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目前临床普遍认可将血小板计数低于某一阈值时作为输注指征。但对于其他患者,如入住ICU的、需要手术或侵入性操作的、儿童和新生儿等,当他们血小板低于正常范围时,在血小板计数低于什么阈值情况下需要输注,还没有科学文献支持;给病人输注血小板到底是获益、有害还是无效果,也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近期的3项成人群体和2项儿童群体的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研究进行了综述。在3项对成人的研究中,对于非血液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病人,分别以血小板计数为50×109/L和10×109/L为输注阈值,给予随机对照试验组病人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两组病人出血或疾病转归并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与减少出血并发症或改善危重患者的临床转归无关,甚至还可能增加红细胞输注、延长ICU入住时间及延长住院时间;但对于血液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在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中应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
另外2项对低于34周(孕龄中位数为26.6)的早产新生儿的实验表明,以血小板阈值为50×109/L的新生儿组进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比阈值为25×109/L的新生儿组的28天内死亡率和出血率更高,2岁内死亡率和神经损伤率也更高。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计数本身与出血风险无关,建议采用替代或更全面止血指标进行综合风险评估。现有研究认为,血小板不仅仅是一种止血细胞,还在增强止血功能承担关键调节因子的作用,同时还在免疫/炎症调节和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认为,不能简单将血小板计数作为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指征。应通过转化医学和动物模型探索更为科学的输注指征,在可控条件下评估血小板输注对组织和细胞特异性的影响,同时进行人体研究评估血小板输注对止血途径和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未来应通过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翻译:广州血液中心 罗伟峰
校对:广州血液中心 聂咏梅
Prophylactic Platelet Transfusion: Is There Evidence of Benefit, Harm,or No Effect?
DOI: 10.1016/j.tmrv.2023.150751
Maier CL, Stanworth SJ, Sola-Visner M, Kor D, Mast AE, Fasano R, Josephson CD, Triulzi DJ, Nellis ME.Transfus Med Rev. 2023 Oct;37(4):150751.
点击进入:英文原版PDF查询下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