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南医大“00后”学子爱心献血达7400毫升

时间:2022-03-22来源: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作者:王晖 154
       
        万物生长的三月,处处蕴藏着生机与美好。周末早上八点多,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机采科的献血体检区,已然开始排队。一位年轻人也在等待着爱的“号码牌”。他叫于姜,是一名来自南京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的大三学生,也是一名献血量已达7400毫升的献血达人。

        对于医学生而言,献血是情怀,更是责任
        关于爱的启蒙,来源于父亲。于姜的父亲热衷于公益,还获得过国家级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耳濡目染下的他,从小就立下了两个心愿:长大后要去献血;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梦想照进现实。201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医科大学本硕博一体化的临床医学专业。入学后,他主动加入到学校里的“流动血库”社团,也是在那,他第一次了解到成分献血。相比较全血半年的献血间隔期,成分献血只要两个星期。于姜觉得这样助人的节奏更快,由此便开始了他的献血之旅。

        从江宁的校区赶来市区献血,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三年来他从未间断。于姜说,自己是临床专业的,会比其他同学更能了解献血对人体的益处,也更能体会到临床用血的难处,所以也就更有意愿去做些什么,改变什么。“献血就是我们现阶段可以尽的一点绵薄之力。”聊起情怀和责任,于姜语气腼腆,眼里有光。

 
 
        学霸自制“无偿献血保姆级攻略”
        
在献血这件事上,于姜也拿出了学霸的认真与钻劲。
        通过调研,他发现有些同学对献血的参与度不高源于不了解,于是便自制了一份图文并茂的“无偿献血保姆级攻略”在校内传播,并根据同学们的反馈,不断升级改版。从献血的意义和好处、到如何献血以及注意事项、再到种种献血优待政策……在最新一版的攻略里,他还结合了血液中心的工作性质、学校课程安排以及交通方式等,规划出了最佳献血路线、免排队最佳出行时间点、最优拼车组合等等。凭着这份精益求精,自他接手“流动血库”后的半年内,社员从最初的二百多人扩容到五百多人。

        公益路上的“斜杠青年”
        对事认真又严谨,对人细腻又贴心。当天和于姜一同来献血的还有一位大一的学弟。学弟献血时,于姜在一旁时不时帮他盖盖毛毯,问问感受。这是他们社团的传统,每次学长学姐来献血,都会在群里问一下有没有新生愿意同往。“第一次献血难免会紧张,有我们陪着,给他们讲讲献血的概念、优点什么的,帮他们减少顾虑,这样的话献血体验会更好,也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献血中来。”

        学霸、社团社长、院学生会副主席……身为“斜杠青年”,在公益领域,于姜也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老家扬州,他加入了江豚保护协会;去年7月疫情暴发,他和父亲主动申请做志愿者。三伏天,裹着厚厚的防护服,从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在社区里为居民们采录入信息。一天忙完,脱去防护服,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上来一般。如此“涝疫结合”,他也甘之如饴。他还有下一步规划,等到了高年级申请到医院里去做志愿服务,全方位了解医生这份职业的光荣与艰辛,从志愿者的角度帮助患者,进一步提升患体就医的体验感。

        丰盈又蓬勃的生命张力,这是于姜给人最深的感受。他喜欢拿行动说话,每每被问及缘由,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医学生的责任”“从学生时代就应该抱有一颗济世怀仁的心嘛”。至朴至简,又赤诚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