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15打假日曝光的坑人企业或产品,都让大家触目惊心。但其实,那些年坑过我们的网络谣言仍在,无偿献血谣言更甚。趁着今天“315消费者权益日”,和我们一起化身为打假高手,把有关无偿献血的假消息揪出来晒一晒!
谣言:医院抽血要空腹,无偿献血也一样。真相:献血不需要空腹,空腹反而有害。
献血与去医院做检查不同,不需要空腹。相反,若空腹献血,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较低,很可能会造成头晕等低血糖的不良反应。为了保证献血者在献血时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同时避免因大量进补引起血浆脂肪含量过高的现象,献血者可以在献血前一天保持清淡饮食与充足睡眠。
谣言:献血会导致发胖。真相:献血后摄入营养过量易导致发胖。
献血本身不会引起人体发胖。但许多人因为心理作用,在献完血后,认为献血会对人有所损失,会过度进补,导致营养过剩,从而引起身体发胖。
谣言:献血不卫生还有可能传染疾病,比如乙肝或艾滋。真相:“一人一针”、一人一套采血耗材很安全。
献血是一个血液从人体血管内向外流出的过程,血站严格规范管理和操作,采血时用的针头和血袋是经过严格灭菌消毒的一次性用品,每位献血者使用一套新的血袋和针头,且针头用完即销毁,绝不可能再次使用,也就是“一人一针”。因此,献血是不可能感染疾病的,更不会有人们想像的传染肝炎与艾滋等现象发生。
谣言:献血会引起贫血。真相:人体会自行调节补充
不少人以为,献血容易引起贫血。其实,人体的血液具有再生功能,献血者按国家法定的间隔日期献血,不会引起贫血。参加无偿献血前,血站工作人员会对每一个爱心人士进行血红蛋白指标的测定,达到献血标准方可允许参加献血。一个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储备在肝脾等脏器内的血液就会进入血液循环,使循环血量保持平衡,同时人体的造血功能系统也会迅速启动,补充丢失的血液成分。
谣言:献血会引起血压不稳定。真相:血压异常多是紧张所致。
献血不会引起高血压或低血压。有献血者在献血后出现血压异常的现象,这往往是精神紧张或情绪兴奋引起的,只需要多休息,保持稳定的情绪,血压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谣言:献血无偿,用血却要收费,血站谋取暴利。真相:用血收费并非源于血液本身的成本,既然是无偿献血,血液本身是没有成本的。用血的费用主要是血液检测、分离、储存和运输等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第11条规定:“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不得买卖”。这就要求在无偿献血的整个过程中,绝对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利用公民无偿献血的血液谋取私利,违法者,国家将“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说血站将无偿献血者提供的血液有偿用于临床,实属不根之谈。我国在《献血法》和《血站管理办法》中对血站的定位有着明确的规定:“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在法律中,公益性组织是指以国家及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为目标,其公众对象是社会各界的组织。血站的法律定位就决定着血站的存在和发展目的是为公众服务的,属于公益性事业,主要任务是通过向医疗机构提供安全的血液来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通过提供血液获取经济收益。血液不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生命能源,是无价的,血液本身并不收费。《献血法》中的相关规定说明了用血与献血即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释义》中也对此项做了充分解释:“公民临床需要用血时,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主要是指公民临床需要用血的费用,是血液从采集到提供临床用血的一切消耗成本费用,需要用血的人支付”,“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或直系亲属临床需要用血时,可以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免交或减交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
谣言:医护人员从来不献血。真相:医护人员既是倡导者也是践行者。
作为血站职工、广大医护工作者,比大众更加了解血液在体内生成和转运、储备情况及失血后人体的反应,献血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影响也更清楚,也更加了解到无偿献血的重要性。每年在炎热夏季和寒冷冬季,以及采供血紧张的各时期,都会多次组织医生、护士及行政后勤人员无偿献血。据统计,2021年,我市医务工作者累计献血4200余人次,累计献血130余万毫升,占全年献血总量12%,广大医护工作者既是倡导者也是践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