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花,主管护师,1986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上饶市中心血站供血成分科主任。
自疫情发生以来,上饶血库库存告急,施海花深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她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肩扛责任,坚守在血站防控第一线,她说:“先把工作承担下来,困难我想办法解决,疫情当前只有保障血液,才能更好守护这座城。”
血库的工作,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动人故事,有的只是日常琐碎,数不清也干不完的零零种种。
疫情爆发以后,为应对突发状况,施海花及时召回科室职工进入“战斗“模式,实行24小时听班制。为保障临床用血,保证血液质量和运输过程的安全,在做好全面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她将科室储血容器消毒、台面消毒从每天一次改为每天三次,送血车和血液运输箱随时到站随时消毒。严密的防控,为血液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受疫情影响,医院调整开诊和手术时间,用血计划打破常规,这极有可能使血库陷入库存血液消化不了,新鲜血液供接不上的两难境地。根据形势变化,施海花加强与各地市血站的协调沟通,并起草各供血医院血液统筹方案,和各兄弟单位之间做好血液区间调配,优先使用有效期临近的血液。为了保障血液安全快速地抵达各用血医院,施海花主动与县(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取得联系,保持血站送血车辆在高速上能够畅通无阻。
施海花除了承担起日常血液的制备储存外,还肩负着临床用血应急保障的艰巨任务,每次订血专线的接通,都意味着电话另一头的医院里一场生与死的抢救“战斗”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着。11月9日晚上,施海花接到紧急通知,有一位骨髓纤维化合并再生性障碍性贫血的患者需要约2000毫升的RH阴性O型血(俗称“熊猫血”)维持生命。为了病患能够及时用血,急诊就是命令!施海花接到站领导的安排,立刻赶到岗位开展血液制备,当时她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希望病人及时用上救命的血液,从死神手中抢得更多的时间。最后,当她终于在预约时间内将血液制品提供给临床,不经意一瞥,太阳已照映在窗前,她第二天仍然坚守岗位。
疫情发生以来,供血成分科已经开展十几次夜间紧急制备工作;而在过去的几十年工作中,她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同时收到几家医院抢救病人的紧急用血通知,要求马上提供大量的血液产品。
11月10日,施海花接到医院急诊急用血小板的求助电话,情况十分危急。而受疫情影响,当时整个上饶地区并无库存。为了保证患者能得到救治,她请示领导并连夜派出司机前往九江取血,确保血液及时有效地送达给患者。在大家的密切配合下,上饶封控的20多天里,临床供血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医疗机构诊疗工作得到了有力保障。
疫情再长,也长不过众志成城的坚韧;病毒再强,也敌不过守望相助的热血。24小时严阵以待、分秒必争的背后是施海花使命必达的保驾护航,无论白天或深夜,只要出现生命危情,都竭尽所能,为广大患者提供生命源泉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