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献血达人做志愿者:让每一位献血者享受“沉浸式”服务,我有发言权

时间:2021-11-08来源: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作者:王晖
       
        “你好,第一次献血吗?不用紧张,来来来,喝点热水。”
        “这边填一下征询表,不着急,慢慢填,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
         每周三,在位于湖南路的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车上,都会出现一位热心的“红马甲”:有献血者来时,他帮测体温、查看苏康码、倒水、指导填写征询表……事无巨细;没有献血者时,他又会在车外,热情地向路人宣传起无偿献血。
         他叫古翔,除了志愿者的身份,还是一名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
 
       
         做有意义的事,你会发现
         眼里的世界大了,身边的琐碎小了
         第一次献血是偶然。2006年,停靠在新街口中央商场门前的献血车吸引了古翔的注意。由于之前没接触过献血,他有些小紧张:“围着车子转了三圈,上车后又喝了三杯水后,才下定决心。”献完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于是,小紧张变成了小激动,进而还有些成就感:原来举手之劳的一件事,就能帮助他人。
         古翔的工作很忙,常年需要出差,但献血的事,他一直记在心里,差不多间隔期一到,他总会抽出时间去献血点报到。
         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古翔也想尽一份力。这天,他提前下了班赶去献血点。在排队献血的人群中,有一位妈妈带着年幼的孩子。由于等候时间长,孩子开始哭闹。“让这位妈妈先献吧!”人群中一个声音冒了出来。几乎下一秒,所有人都默契地自动让出了一条通道。那一幕,让古翔深受触动。献完血回家,天色已暗,他的心里却又多了一份明亮,也对献血这件事更加笃定了。
         2014年,青奥会在南京举办。正上高中的女儿被学校推选为青奥会的志愿者。从那以后,每天回家,女儿都会眉飞色舞地和古翔讲述志愿服务时碰到的事。原本囿于学业压力,又值叛逆期的孩子,一夜之间仿佛换了一个人,自信又懂事。“看到孩子这样,我忽然明白了,当你做的事情有意义,你会发现,你眼里的世界大了,身边的琐碎小了。”

 

 
       
        把献血者当做另一个自己
        让每一个人享受“沉浸式”服务体验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在疫情防控最为吃劲的上半年,临床供血频频告急。古翔照例来献血点报到。聊到这个时候还在坚守岗位,听到工作人员说“多采一份,临床上就能多救一个人”时,古翔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多一个人献血就能多救一条生命,尤其是在当下!于是,他随即申请加入了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
        每周三、周六,古翔都会来到湖南路、夫子庙的献血点做志愿服务。他家离得远,单程坐车都要一个多小时,但一年多以来,风雨无阻。他甚至格外“钟情”天气不好的时候,“这个天别人都能坚持来献血,我们做志愿的更在所不辞。”
        “我一直有个理念,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为他人服务,也要把他人当做自己。”古翔说,只有设身处地为每一位献血者着想,才能让他们享受到“沉浸式”的服务体验:碰到第一次来献血的,他会仔细交代各种献血注意事项,让他们别紧张;碰到因为身体原因暂时献不了血的,他会耐心安慰,让他们好好调整休息,下次再来。“很多人来献血可能是一种偶然,如果给他们很好的体验,那么这种偶然就可能变成必然。”

 
       
        现代人喜欢“打卡”,在古翔看来,献血也好、做志愿者也好,是一种更有意义的打卡——每次的时间、地点,包括献完血后收到的已经用于救治的短信,“这些都会储存在幸福的存折里,让我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