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5日-16日,在深圳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连续两天两位医务人员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深圳第313例、第314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王莹,一名80后女护士,来深20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手术室工作9年了。
2001年的那次献血,对于王莹而言有点特别。那时恰逢深圳市在组建“中华骨髓库”分站,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还很陌生,甚至感到“恐怖。在献血的时候,她也是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情况。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乎是他们生存的唯一希望。而在非血缘关系的骨髓供需者之间,配型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
但是一听到工作人员说“如果能配型成功,可以救人性命”,她便毫不犹豫的在捐献书上签了名字,之后,事情一过就是好多年。
2018年,王莹中间还接到深圳市血液中心的电话,核实她个人电话号码,是否还在深圳……,直到那时,王莹还觉得,这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一件事。
2019年8月深圳市血液中心的张医生致电给王莹,告知她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消息时,王莹才真实感受到,原来这件事情可以离自己这么近。
由于自己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尤其是在手术室更加见惯了生离死别、命悬一线,因此更明了患者这种对生的渴望,于是,王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张文宇,90后的研究生,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规培生。还在读书的时候就留取了造血干细胞血样的他,没想到这种幸运的事情这么快就降临在自己身上。
正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他,除了3、4个小时不能下床活动外,其余都不受限制。
自打小时候,张文宇就立志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这次能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让他提前感受到了救人的快乐。
身着橙色马甲的都是成功捐献过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每次有捐献,她们都会出现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讲述自己的捐献故事,陪伴每一位捐献者。
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成功捐献,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的是连续两天,两位医务人员成功捐献。必然的是,医务人员定会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