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爱心聚彭城! 双节期间徐州市1997位献血者用热血点亮生命曙光

时间:2025-10-11来源:徐州市中心血站作者:徐州市中心血站
        金秋十月,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有一群人以热血为墨、以爱心为笔,为祖国华诞书写最动人的生命礼赞。每一滴滚烫的鲜血,都是献给大地的赤子之心;每一次无私的奉献,都在续写“生命至上”的温暖故事。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我市共1997位爱心市民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以无偿献血的方式为临床病患送去了生命的希望,助力千家万户共享团圆。
 
        一次触动,携手启程



        每一张献血证背后,都记录着一段无私奉献的故事,热血夫妻——刘光明与曹继萍,用热血书写着不平凡。
二十多年前,刘光明偶然路过街头一辆流动献血车,被献血宣传画所吸引。画上急需血液救治病人的眼神,深深触动了他。“献一次血,说不定就能救一条命。”这个朴素的念头,让他第一次伸出了手臂。回家后,他将这个经历分享给了妻子曹继萍。善良的曹继萍没有犹豫,微笑鼓励:“这是好事,下次,我陪你一起。”
        就这样,一次偶然的善举,开启了夫妻二人共同的“热血”征程。他们约定,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要坚持下去。献血,尤其是成分献血,需要定期捐献,并且耗时较长。但刘光明和曹继萍,却把这件事变成了他们生活中雷打不动的“纪念日”。
        “开始献血小板确实需要点勇气,针粗一些,时间长一点。”刘光明笑着说,“但想到那些躺在病床上的孩子和大人急需这些救命细胞,这点不便算什么。”他的坚持,源于一个朴素的想法:自己的血,能流淌在别人的生命里,延续希望。
        妻子曹继萍同样是坚定的同行者。54次献血,她巧妙地平衡了家庭、工作和这份特殊的公益责任。“有时候献完血会有点累,但老刘会给我炖汤补补,休息一两天就好了。想想能帮到病人,心里就暖暖的。”曹继萍的话语里,充满了坚韧与满足。
 
        生命的课堂



        王紫玉的手机屏幕亮起,是姐姐王梦晴发来的一张照片——血袋静静躺在转运箱里。“刚送走一批‘生命的快递’,希望它们都能及时到达终点站。”姐姐在徐州血站献血服务科工作,这样的话语和画面,是王紫玉从小听到大、看到大的“日常”。
        作为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王紫玉的世界原本围绕着课堂、社团和青春的喧闹。但姐姐每一次看似随意的分享,都像在她心里投下一颗石子,漾开层层涟漪。姐姐常提起一个个身边真实的故事:某位急需血小板才得以进行手术的白血病患儿,遭遇车祸靠众人接力献血挽回生命的年轻父亲,还有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一袋救命血的家属……这些故事,让“血液”在王紫玉脑海中,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名词,而是承载着绝望与希望、连接着陌生生命的滚烫河流。
        献血日选在国庆期间。看着采血针,王紫玉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拳头。当温热的血液顺着导管流出,她感到一种奇特的平静和满足。400毫升鲜红的液体在采血袋中汇聚,王紫玉仿佛看到它正被贴上“生命的快递单”,即将启程,奔赴某个未知却急需它的远方。“这感觉…真的很特别。”她有些骄傲地对姐姐说。
        走出献血屋,阳光洒在身上,伴着秋风带来凉爽。她拿出手机,学着姐姐的样子,对着自己刚拿到的无偿献血证和手臂上的无菌敷贴拍了一张照片,发给姐姐:“报告王梦晴同志,新晋快递员王紫玉,今日成功发出一份‘生命包裹’,请查收!”
 
        言传身教的善意传承

 

        10月1日国庆当天,街头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氛围。市中心古彭广场的献血车前排起队伍。在这当中,赵启雷、朱晓青夫妇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他们手里还牵着一个充满好奇的小姑娘。
        “爸爸,妈妈,这就是你们说的‘送礼物’的地方吗?”小姑娘仰着头,看着那辆比普通车大很多的献血车。“是啊宝贝。今天是祖国的生日,爸爸妈妈想送一份特别的‘礼物’给需要帮助的人。”朱晓青拿出随身携带的几本献血证,翻开给小姑娘看,“你看,这是爸爸妈妈以前的‘小红本’,每一本代表帮助了一个需要的人。”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紧紧抓着妈妈的衣角。
        登记、体检、初筛……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小姑娘安静地坐在献血车角落的小椅子上,一双大眼睛紧紧追随着父母的身影。她看着护士阿姨把针扎进爸爸的手臂,看着鲜红的血液沿着细细的管子流入袋子里。赵启雷笑着对他比了个“OK”的手势,朱晓青则在一旁轻声安抚着有些紧张的丈夫。
        阳光洒在印有专属印章的献血证上,也洒在一家三口洋溢着温暖笑容的脸上。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他们用最滚烫的热血和最朴素的行动,为孩子上了一堂关于责任、奉献与生命价值的课,也向祖国母亲献上了一份别样珍贵的“生命礼物”。
 
        十八岁的成人礼

 

        国庆长假第一天,赵伟、张丹夫妇陪同刚满18周岁的儿子赵席尉走向献血屋。这一天,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凡。
        赵席尉看着父母轻车熟路地填写表格,目光落在父亲赵伟递过来的几本旧献血证上——整整15次,累计献出6000毫升滚烫的热血,每一页都承载着父亲十余年来无声的坚持。母亲张丹的献血次数少一些,5次捐献,共1900毫升。这些见证,是赵席尉从小看到大的“家庭教科书”。
        体检、化验一路绿灯,他躺上了采血椅。当护士将针头刺入他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血管时,一丝微痛传来,但他看到父母鼓励的眼神,感受到体内温热的血液正缓缓流入采血袋,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看着那袋标注着400毫升、属于他自己的鲜血被护士轻轻封存,赵席尉仿佛看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承诺被送出。他走下采血椅,手臂贴着止血棉球,手里紧紧攥着崭新的、印有专属印章和爱心图案的献血证——这是他独一无二的成长证明。
 
        当国庆的礼花绽放天际,你们的善举正悄然点亮病榻上的黎明。在那袋鲜红的血液里,流淌着献血者最朴素的信仰:用热血守护热血,以生命接力生命。此刻,针头连接起千万颗跳动的心脏,共同编织成守护生命的金色长城!致敬每一位无偿献血者!是你们让"爱国"二字有了最鲜活的温度,让举国欢腾的日子因爱而更加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