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台州市中心血站献血大厅,林杰正熟练地配合工作人员做献血前的检查。他笑着说:“已经习惯了定期来献血。”从2013年第一次走上献血车,到2025年依然坚守,这位台州市中心医院心电图室的医生,用“献血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双重身份,用54次 20500毫升的献血量书写了一段长达十余年的“热血人生”。
聊起最初和献血结缘,林杰的思绪一下子拉回了2013年——那时候他还是一名医学生,刚开学就加入了学校的无偿献血社团。“那时候哪儿懂啥大道理啊,就是觉得‘献血能救人’这事儿特有意义。”他挠挠头,回忆里满是青涩,“课余时间跟着社团去血站做志愿服务,引导市民献血,宣讲献血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无偿献血。”正是这段志愿经历,让他对“献血救人”的理解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眼前的现实。
2013年11月27日,他主动走上献血车,捐献了400毫升全血。“想着这袋血能挽救他人的生命,心里就觉得特踏实。”后来听血站工作人员说,成分血捐献间隔期比全血更短,他又慢慢转成了捐献成分血,“只要身体符合献血要求,趁着年轻就多献一点。”
林杰的献血总量已经达到20500毫升——这个数字背后,是12年的坚持。“我见过心内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就等着输血;也见过严重心律失常的老人,因为严重贫血,没有血液支持,后续治疗根本推进不了。”作为医生,他比谁都清楚血液短缺时的无奈,那些等着“救命血”的患者成了他坚持献血的动力。
慢慢地,献血成了他生活里的“固定习惯”。“就像定期锻炼、体检一样,到时间了就去血站,不用特意记。”林杰说,最让他有动力的,是那种实实在在帮到他人的价值感,“不用复杂的流程,伸出胳膊就能给别人带来希望,这事儿值得一直做。”
在林杰看来,“医生”和“献血者”这两个身份,从来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支撑的。作为台州市中心医院的医生,他每天接触患者,对血液的重要性有着更深刻的认知;而作为定期固定献血者,他又能用自己的经历,打破公众对献血的误区。
“好多人都有个刻板印象,说‘医生自己都不献血,肯定不安全’。”林杰笑着摇头,“其实我身边不少同事都在定期献血——我们天天跟患者打交道,比谁都清楚血液有多重要,也比谁都信任献血的安全性。”对他而言,这种双重身份更是一种责任,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做示范,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放下顾虑。
就在前段时间林杰的孩子出生了,说起孩子,林杰的眼神透着温柔:“等他长大,我想带他来血站看看,告诉他爸爸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他希望这份善意能变成一颗小种子,在孩子心里慢慢发芽,“不一定非要献血,只要能懂得帮助别人是件有意义的事,就够了。”
采访结束时,林杰刚献完成分血,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身上,温暖又明亮——“一个人的力量太微薄了,我想让更多人知道,献血就是力所能及的善意。”他期待能有更多人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希望血库不再告急,希望大家提起献血,想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我也能为他人带来生的希望’。”就像他的“热血人生”,用一次次伸手,为陌生的生命带来希望,也用自己的双重身份,为无偿献血点亮了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