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热血同行

时间:2025-09-23来源:廊坊市中心血站作者:廊坊市中心血站

       在生活中,总有一群人,在你目光不及的地方,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虽平凡,却不普通,他们凝聚起厚重的温情,用恒心奉献热血,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为众多生命奇迹续写篇章。
       初秋的风轻拂过街角,落叶翩跹,阳光从枝隙间洒落,为献血屋的玻璃窗镀上一层暖意,如同掌心般温润。在这里,总能看到牛运良熟悉的身影。自2017年第一次挽袖献出热血以来,他便成了献血屋的“常客”——只要献血间隔期满、手头事务安排妥当,他总会准时赴约。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捐献全血,用规律的行动默默守护着对生命的承诺。转变发生在上一次献血时。听工作人员说起血小板在临床治疗中的关键作用,想到患者对这份“生命礼物”的迫切期盼,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在他心中涌动。当时因为刚献完全血,他暗自决定:“等三个月间隔期一到,就来捐献血小板。”如今,他如愿完成了首次血小板捐献。走出献血屋时,他笑容明朗地说道:“下次间隔期到了,我还会来。”从全血到血小板,一次次伸出手臂,一年年默默坚持。牛运良不仅以热血守护生命,更让奉献成为刻进日常的习惯。就如这初秋的暖阳,不经意间,传递着最动人的温度。
       秋意渐浓,风如私语,叶若信笺。九月一个温润的午后,高岩第九次走进机采大厅。采血室内安静而温馨,只有仪器规律的运转声散发着安稳的暖意。针头轻柔地刺入血管,他指尖掠过衣袖,想起初次献血时微微颤抖的双手,此刻只剩下沉淀后的从容与坚定。18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是他用热血为生命架起的温暖桥梁。“放轻松,很快就好。”护士温柔的声音让他回过神来。高岩微微一笑,目光转向窗外。他想起在石家庄求学的日子,那时总是匆匆路过献血车,却从未停下脚步。如今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他终于可以自主安排时间,践行这份看似微小却意义非凡的承诺。采血结束时,夕阳正悄然铺洒开来。高岩走出大门,一阵秋风拂过,一片银杏叶轻轻落在他的肩头,宛如一枚专属的金色勋章。生命的叙事,总是在循环中延续永恒。而他,甘愿做这故事里静美的信笺,以热血为墨,书写无声的关怀。
       湛蓝的天空愈发澄澈,偶有几缕如棉絮般的白云悠然飘过。身为一名90后医护人员,赵建康比常人更懂得血液对于患者的意义——那不仅是鲜红的液体,更是绝境中的“生命线”。自从第一次在献血屋撸起袖子捐献血液,他便将无偿献血当作践行医者初心的另一种方式。工作中,他扎针精准轻柔、巡房耐心细致,总以温和的语气舒缓患者的焦虑;工作之余,他是一名资深的献血者。每次捐献前,他都会提前一周调整作息、注意饮食,生怕影响血液质量;捐献结束后,他常常顾不上休息就匆匆返回科室,白大褂上仿佛还带着献血时的淡淡暖意。有人问他,为什么能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他总是笑着回答:“救死扶伤是医护者的本分,献血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救人。”这位年轻的护士用行动证明:担当从来与年龄无关,只源于那一颗愿意为他人发热的真心。而他的热血,也让“90后”的青春在奉献中愈发熠熠生辉。
      晨光漫过血管里流动的温热,那抹暗红里藏着的,是柴宝峰跨越二十载的赤诚。零几年的北京街头,年轻的他第一次挽起衣袖,当针头管刺破皮肤,那份“能为陌生人续力”的悸动,成了此后岁月里最坚定的约定。从北京到廊坊,地域的变迁从未冲淡这份初心,机采大厅渐渐成了他最熟悉的“特殊驿站”。当得知临床对血小板需求迫切且保存期极短,他便主动加入定期捐献的队伍。一次次在采血椅上静坐,听着分离机的轻响,将这份带着体温的“生命礼物”送往急需的角落。如今,18个治疗量的献血证静静排列,每一张都见证着一个生命的转机。于柴宝峰而言,献血从不是偶然的善举,而是融入日常的坚守。这份不计时间、不问回报的热忱,让平凡的日子,始终闪烁着温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