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安全是血站工作的生命线,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的根本所在。为进一步强化《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16条款关于“血液隔离与放行”的核心要求,强化全员质量意识,规范操作流程,近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心血站储发血科组织开展了血液隔离与放行程序操作演练。本次演练旨在检验并提升科室工作人员对不合格血液和待检血液的精准隔离能力,以及合格血液安全放行的规范化操作水平。
一、以规范为纲,深刻理解演练必要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16.1条明确规定:“建立和实施血液的隔离程序,将待检测(包括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但尚未最后判定的)的血液和不合格血液进行物理隔离和管理,防止不合格血液的误发放。”此条款清晰地勾勒出了血液管理的“红绿灯”系统:红灯停(不合格血液严格隔离)、黄灯等(待检血液暂存隔离)、绿灯行(合格血液顺利放行)。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本次演练正是基于这一最高质量准则,通过实践将条文规定转化为每位员工的行动自觉,确保在每日的血液制品处理中,能万无一失地守住这道至关重要的安全防线。
二、全流程演练:环环相扣,精准操作
(一)常规演练由两名被授权的工作人员依据血液检测报告单,将“不合格”的血液贴签标识立即转移至专用、醒目且明确标识的不合格血液隔离存放区,同时,将“待检测血液”及“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但尚未最后判定”的血液放置于专用的待检库存储区。确保以上血液成分隔离处置后,再进行合格血液的放行与贴签。工作人员核对电子放行清单与待检库中的实物血液信息,包括血袋编号、血型、血量等,确认无误后,对这批合格血液进行最终贴签,标签内容完整、清晰、准确。随后,将贴签后的合格血液包装、清点,转移至合格品发放库,准备供应临床。
(二)应急演练:模拟停电/系统瘫痪下的手工操作
为提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本次演练还模拟了信息系统突然瘫痪的紧急情况。此时,依赖计算机的自动核对与放行功能失效,完全考验手工操作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整个过程工作人员严格遵循双人核对制度。一名员工手持待检血液袋,清晰地读出血袋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集日期及有效期等关键信息,另一名员工根据血液入库明细及血液检测报告单,逐项仔细复核信息。双方确认无误后,在血袋上粘贴合格标签。每放行一袋血液,双人操作员必须立即在《人工放行记录单》上详细、准确地记录放行日期、时间、血袋编号、血型、品种、操作者及复核者双签名等信息。该记录单确保了放行过程的绝对可追溯性。待系统恢复后将人工放行的所有血液信息,逐一、准确地补录到血站管理信息系统中,确保电子记录与纸质记录的完全一致性,形成闭环管理。
此次“常规+应急”的实战化演练,工作人员操作规范严谨,双人核对执行到位,记录填写完整准确,达到了预期目标。
血液安全无小事,隔离放行是关键。储发血科作为血液通往临床的“最后一道关口”,责任重大。本次演练不仅是一次技能练兵,更是一次质量文化的深刻洗礼。科室将以此次演练为契机,持续优化流程,精益求精,确保《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每一项要求都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捍卫血液质量安全,为临床用血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谢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