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好奇,血液是如何在人体与外界之间完成延续生命的使命?一袋血从捐献到输入患者体内,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奇妙旅程?9月6日,大良德胜学校六年(1)班的全体学生、老师与家长一同走进顺德区中心血站,沉浸式参与以“血液成分知识”为主题的科普研学活动,亲眼见证血液从 “血管到血管”的全过程。
第一站:血液成分制备现场,见证分离的奥秘
活动首站,学生们走进了血液成分制备现场。眼前,一排排离心机正高速运转,发出规律的嗡鸣,独特的场景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原来我们捐献的全血,并不是直接输给患者的啊!” 一位同学凑到近前观察,语气里满是惊讶。供血服务科潘国英老师笑着上前讲解:“一袋全血能分离出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等多种成分,不同病症的患者需要的成分不一样。比如贫血患者需要红细胞,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血小板。这样既能让每一份血液资源都用在‘刀刃上’,还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听着讲解,学生们清晰地看到,原本均匀的全血在离心作用下,渐渐分出了层次:底部是深红色的红细胞,上层是淡黄色的血浆,中间还夹着薄薄一层乳白色的血小板。这些分离好的血液成分,接下来将被分别处理、储存,等待着为需要的患者送去生命希望。
第二站:检验实验室,探秘血液安全“防火墙”
在检验科,学生们了解了保障用血安全的重重关卡。这里是血液的“质量检测中心”,每一袋血都必须经过严格检验合格后才能发往临床。
“每份血样都要检测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4种病原体,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的试剂和两种以上方法同时检测,只有全部合格,血液才能被批准使用。”检验科罗娇娜老师介绍道。
第三站:爱心启程的地方,沉浸式血型探索体验
随后,学生们来到了今年刚被评为“2025年全国最美献血点”的区中心血站本部献血点,一走进就让人眼前一亮。在智能化自助体检的献血服务平台前,大家跃跃欲试,亲手操作体验献血体检流程,脸上满是新鲜与好奇。
最让大家兴奋的是血型鉴定的实践操作。在血站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看着纸板上的凝集反应,第一次直观地理解了自己血型的由来,了解了要使用抗A、抗B血清鉴定ABO血型。
“原来我是A型血,是因为我的红细胞上有A抗原!”一位同学兴奋地分享。大家化身勇敢小战士,主动伸出手指,要求验证自己的血型。
第四站:血库探访,见证生命的接力
走进血库,学生们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一排排专业储血冰箱整齐排列,不同血液成分存放在不同温度的专用设备中。
“红细胞保存在2-6℃的专用冰箱中,血小板则要在20-24℃的恒温振荡箱中保存,因为血小板在静止状态下容易聚集,需要不断振荡保存。”血库工作人员介绍道。
大家还了解到,血液制品都有严格的保存期限。红细胞在2-6℃条件下可保存35天,血小板只能保存5天,而血浆在-18℃以下可保存1-4年。“血液发放遵循‘先进先出’原则,确保血液在最佳保存期内使用。”供血服务科莫巧频老师强调,“每一袋血的发出都关系到一条生命,不能有丝毫马虎。”
第五站:点燃好奇,碰撞思维
最后,大家来到科普小课堂,通过“启发式提问”和“沉浸式互动”课堂,共同回顾此次实践内容。供血服务科刘曼丽老师不断抛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如同点亮一座座待探索的灯塔。同学们踊跃举手、积极回应,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碰撞、交织,在问答中深化了对血液科普知识的理解,展现了德小学子的科学素养。每一次提问与回答,都是知识链条的精彩衔接,让血液的奥秘在互动中豁然开朗。
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深刻理解了“一袋血”的奇妙旅程。顺德区中心血站领导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科普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献血知识,消除误解和恐惧,共同保障临床用血的需求和安全。”
每一袋血液的背后,都是一段从血管到血管的温暖旅程,都连接着一位献血者的爱心和一位受血者的希望。这次科普活动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向青少年普及血液生理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学们不仅学到了血液成分知识,更在心中播下了爱心奉献的种子。许多同学表示,会主动向家人和朋友宣传无偿献血,等到自己符合年龄要求后,一定会加入无偿献血者的行列,为这份生命接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