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致敬医者!走近采供血链条里的“隐形医生”

时间:2025-08-19来源:长沙血液中心作者:长沙血液中心

       在8.19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一群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医者——采供血医生。他们不在手术台上争分夺秒,却在血液的招募、采集、检验、供血等环节默默耕耘,架起生命的桥梁。今天,我们走进长沙血液中心,揭开这支“隐形守护者”队伍的面纱。
       招募环节:“血液源头的拓荒者”

       “招募的意义不仅是找人献血,更重要的是搭建起连接生与死、连接陌生人之间的生命桥梁。”献血服务部副主任李天舒这样描述她的工作意义。 
献血服务部副主任李天舒
       李天舒的日常工作像一场精密的 “组织协调战”,核心围绕着团体献血的招募与对接——高校里涌动的青春力量、区县中热心的邻里街坊、社会团体里凝聚的公益热情,都是她频繁联络的对象。最近几年,单是联系对接和为团体单位上门采血,血源招募车和采血车年均出车就多达2000余趟次。
       招募过程中,大众对献血常存误解:有人担心献血影响健康,有人担心针头不干净会传染疾病,还有人误以为无偿捐献的血液会被违法售卖。面对这些疑虑,李天舒及其同事会及时科普献血知识,并深入高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开展无偿献血宣讲。针对大众的健康顾虑,他们常以自身献血经历说明献血无害;对于器械安全,他们强调所有器械均为一次性,且经国家检验、合法合规;关于血液去向,他们则解释病人支付的费用是用于血液检测、运输等成本,血液本身是爱心奉献,不收取费用。而且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还根据各地规定,享有优先用血和血费减免的权益。
       令李天舒印象深刻的是疫情期间招募康复者捐献含抗体血浆的经历。她需要前往长沙市定点医院筛选病例资料,并打电话逐一联系符合献血条件的康复者,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捐献血液。最终,在几百个电话中,有11人同意捐献,其中7人符合标准并成功献浆。这些宝贵的血浆,为后续重症患者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李天舒看来,招募工作远不止于寻找献血者,其更深层的意义,正在于架起那座跨越生与死、连接陌生人与陌生人的生命之桥。
       采集环节:“针尖上的护航者”
       成分单采部的陈再新,是名副其实的“针尖上的护航者”。他的核心职责是确保血液采集的安全与高效,每一项操作都需要严格遵循规定。
成分单采部陈再新
       采血前,陈再新需要对献血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从征询疾病史、了解当日状态(包括前一晚是否熬夜、当日是否吃早餐)、测量体温和血压,到抽血化验、检测转氨酶、观察血脂。所有项目都合格后,献血者才能进入采血环节。
       在采血过程中,他同样需要严格把控细节,尤其是易被忽视之处:疾病史问询时必须仔细确认是否有重大疾病或血液传染病史,各项检测指标也必须全部达标。面对初次献血者紧张的情况,他会通过聊天来安抚对方的情绪。遇到血管条件不佳(血管过细或血管不易被找到)的情况,他也会先缓解献血者紧张情绪,同时引导其活动肢体、用热水淋浴或抓握力球,使血管充分暴露充盈,确保采血顺利进行。
       从街头采血车到固定采血点,工作环境挑战不少。街头采血车空间狭小,冬冷夏热,工作人员需自带餐食,且车内无厕所,需外出寻找。在这样的环境中,陈再新坚守了近七年。看着血液被安全采集,他内心最深的感受是:又有更多病床上的生命得到了救治。若遇整天无人献血的情况,他会焦急万分,担忧血液库存无法满足临床输血需求。
       最令他感动与自豪的是,有许多熟悉的面孔一直在坚持献血,甚至到了60岁(法定多次献血者的献血年龄上限)。同时,他自己也是一位坚定的献血者,目前已累计献血10次。第一次献血是刚到血液中心的时候,机缘巧合之下,他也开启了自己的献血之路,以实际行动助力献血事业。
       检验环节:血液安全的“守门人”
       在医疗体系中,血液安全是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关键环节,而血液检验部门则是这一关键环节的“守门人”。血液检验部副主任邹彬彬和她的同事们默默守护着每一袋血液的质量安全。 
血液检验部副主任邹彬彬
       一袋血液从采集到合格发放,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流程。根据《血站技术操作规程》,需进行血红蛋白(初筛)、血型、转氨酶及输血相关传染病(包括乙肝、丙肝、艾滋、梅毒)标志物的检测,另外还包括国家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地方性、时限性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检测。通过这些关键检测的层层把关,才能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
       近年来,我国血液检测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2015年全面推行的血液筛查核酸检测(NAT)技术,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邹彬彬介绍,他们对乙肝、丙肝、艾滋病毒,除了对血清中的抗体进行检测,还需进行病毒核酸(DNA/RNA)检测,大大缩短了经血传播病原体检出的窗口期,连续多年确保了血液检测零差错,血液安全零事故。
       “血液安全无小事”,在邹彬彬看来,这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实验室每年检测的标本数量约16万人份,每一份标本背后,都关系着一位甚至多位临床患者的输血安全,维系着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他们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对每一个血液标本的检测项目,都严格执行“双试剂、双人操作、双套处理系统”的检测流程,通过多重保障,最大程度减小系统误差和人为差错。虽然每天的工作重复且略显枯燥,但想到手中的每一个标本都对应着一个亟待救治的生命、一个家庭的期盼时,这份压力就转化为了一种责任和爱心。能够在这个关乎生命安全的岗位上,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守护血液安全,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邹彬彬和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感到由衷的自豪与光荣。这份工作深刻诠释了:责任,就是严谨到极致;安全,就是生命至上 。
       供血环节:与时间赛跑的“血液调度员”
       作为供应制备部副主任,康甜肩负着血液成分制备、储存管理与临床协调的重任,她和同事就像与时间赛跑的“血液调度员”,拼尽全力架起连接献血者与患者的生命通道。 
供应制备部副主任康甜(图右)
       血液是有活力的组织,为保障这份生命力能无损传递给患者,康甜和同事严格遵循国家标准,把控每一个流程的时间、温度与设备要求。比如,一袋血液需在8小时内分离为血浆和红细胞,同时分离出的血浆需要在1小时内速冻成可储存的冰冻血浆;离心机内的血液需根据不同离心需求维持在相应的温度。这些要求每一条他们都严苛执行,只为让每一份血液保持最佳活性。
       当血液资源有限时,如何保障最需要的患者及时输上血液,合理分配是关键。按照相关规定,康甜所在部门会根据库存情况进行分级保障,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当遇见特殊血液用血申请时,迅速调度是核心。制备供应部血库和本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血库是一个“双向奔赴”循环池。曾有一位夜间急诊外伤患者,连续输注多袋AB型血小板,用空库存了但仍然未止血。康甜立即联系多家医院血库,终于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调回1袋AB型血小板,满足了急诊用血需求。对于稀缺血型,如RhD阴性血(俗称熊猫血),他们同样早有准备——将熊猫血加入甘油制成“冰冻甘油红细胞”,可以储存10年,实现了稀有血型患者用血的“立等可取”,解冻后的血液与新鲜血液功效相差无几。
       血液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也是挽救生命不可替代的特殊药物。在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她都怀揣着使受血者最终获得最大受益的目标,探索如何把有限的血液资源呵护好。作为曾经的临床医生,她虽然不能面对面地治疗患者,但能深刻共情患者对血液的迫切需求,她坚信保障每一袋血最佳疗效而“精耕细作”就是不辱医师的誓言和使命。
       不论是在前线招募的“拓荒者”,还是在后方守护的“调度员”,他们虽身处不同的岗位,却同样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正是这份“生命至上”的坚守,才得以无偿献血的爱心传递,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守护生命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