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锋,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他既是手术室里沉稳专业的“生命守门人”,也是坚持献血23年、累计献血总量超16000毫升的“热血先锋”。从2002年大学校园里的第一次挽袖,到如今51本献血证垒起的生命厚度,李先锋医生用流淌的热血诠释着爱的奉献。
在安徽省一个偏远乡镇的卫生室里,总能看到一位背着药箱匆匆赶路的女性身影——这是李先锋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他的母亲是当地为数不多的"赤脚医生",也是他走上医学道路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第一次献血时,发现针头比麻醉穿刺针要粗一些。”李先锋笑着翻开一本泛黄的献血证,2002年10月的登记栏里,字迹已有些模糊。彼时刚考入安徽医科大学的他,在校园献血车前犹豫了许久,而最终走上献血车的理由朴素而深刻——2002年7月,母亲因大出血被紧急送医,是陌生人的血液救了她的命。 提及往事,这位平日理性冷静的麻醉医生声音微颤。母亲康复后,他在大学的献血活动中毅然报了名,“学医救人是理想,献血回馈是本能”。这份始于感恩的初心,在此后23年里化作李先锋雷打不动的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22年国庆期间,李先锋遇见了许江安——累计献血超过300次的“合肥好人”,许江安胸前别着的志愿服务徽章和厚厚一沓献血证让年轻的李先锋震撼不已。“他告诉我,献血不是一次的热血冲动,而是一辈子的承诺。”这次短暂的交流,在李先锋心里埋下了种子。
“许大哥总说,献血不是数字游戏,而是生命的接力。”李先锋回忆道,“他让我明白,坚持的终极意义是让更多人加入这份事业。”所以,在坚持献血事业的同时,李先锋也不忘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行列中。如今,51次献血、16000毫升累计献血量……这些数字让李先锋成为新一代“献血榜样”,但是,他总会强调:“和许大哥的300次相比,我才刚过半程。”
“很多人以为献血很可怕,对身体有害,其实只要身体条件符合,科学献血反而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他常以自身为例科普,“作为医生,我更加了解献血对身体是没有害处的,我51次献血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今,已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李先峰有了新目标: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累计获得三次金奖,就可以拿到终身荣誉奖了。”他笑着比划献血证堆成的小山。
献血之外,李先锋的生活里还有许多“额外公益选项”:端午节为社区孤寡老人送粽子、参与蓝天救援队医疗组……“医者的责任不止在医院。”他说。
在手术台上,李先锋用精湛的麻醉技术守护患者的生命;在献血车里,他用滚烫的热血挽救陌生的病患;而在一份特殊的文件上,他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完成医者的终极使命——前不久,李先锋正式签署遗体捐献协议。“让学弟学妹们在我身上练好技术,就能少一个患者受苦”。
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作为一名医生,他比常人更了解医学教育的困境。"如果我的身体能帮助他们练就更精准的技术,那么我的遗体就是有意义的。"他笑着说,“我们医生每天见证生死,最懂得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有多少光和热留在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