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血一线到供血枢纽:一位血站人22年的坚守与热爱
我是保定市中心血站供血科的一名普通职工,从大学毕业走进血站大门,到如今已经整整22年了。这22年里,我早已成为无偿献血队伍里的“老兵”,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奖项。这些荣誉于我而言,不是终点,而是让我更坚定走下去的动力。
起初,我在采血一线工作了10年。那些年里,我跟着采血车跑遍了保定的大街小巷、乡镇村落,接触过形形色色的献血者。有人带着紧张又期待的心情第一次撸起袖子,有人每年固定时间来“报到”成了熟面孔,也总有人心怀顾虑,问出相似的问题:献血会不会伤身体?采血器材是否安全卫生?会不会传染疾病?既然献血是无偿的,为啥病人用血还要花钱?等等……每次遇到这些疑问,我都会坐下来耐心细致地解释,看着大家从犹豫到释然,最后笑着伸出胳膊,那种成就感很难用语言形容。

后来因工作需要,我调到了供血科,这意味着要适应更复杂的工作节奏——24小时倒班、随时待命的夜班、逢年过节的值守,早已是家常便饭。如果说采血一线是“播种”,那供血科就是连接爱心与生命的“枢纽”,要根据医院需求精准调配血液,要确保每一袋血液在有效期内安全送达,更要在紧急时刻与死神赛跑。
记得不久前我上夜班,凌晨两点接到医院紧急通知,一位高空坠落伤的患者急需大量血液抢救。我立刻根据用血需求争分夺秒地核对血型、准备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各种血液制剂,核对、打包、交接……等忙完这一切,窗外天已经蒙蒙亮了。早上七点多,我忍不住给医院打去电话,当听到“病人情况已经平稳,暂时脱离危险”的回复后,紧绷了一夜的神经才终于放松,后背的汗水凉了也没察觉——对我来说,“病情平稳”这四个字,就是最好的安慰。
其实不光是夜班,节假日里的紧急调血也很常见。就像去年除夕,我正在科里值夜班,刚刚准备吃晚饭,医院的电话就来了,有位产妇大出血,急需血液救治。我连忙放下筷子,准备所需的血液制剂,并很快完成出库与交接。等忙完饺子已经凉了,但想到医院里可能多了一个平安降生的新生命和一个转危为安的母亲,心里却是暖暖的。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最近五六年来,我迷上了跑步,从5公里、10公里到全程马拉松,已经跑完了十几场比赛,最好成绩还在不断刷新。常有人惊讶:“你献血这么多年,还能跑马拉松?”我总会笑着拍拍胸脯:“你看,这身体不是挺硬朗?”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科学献血不仅无害,反而能让人更关注健康,就像我坚持跑步一样,身体状态只会越来越好。献血者身体健康,才能随时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臂。
22年的血站工作,让我见过太多因血液而重获新生的事例,车祸现场的紧急输血让重伤者挺过危险期,血液病患儿靠血小板维持生命等待治愈机会,产妇在大出血边缘被血液“拉”回安全线……每一次为患者准备血液时,我都觉得手里捧着的不仅是一袋血,更是沉甸甸的生命与希望。
有人说我们这份工作太辛苦,全年无休、神经紧绷,但我总觉得,能守着这份“生命通道”,见证“爱”的传递,是件幸运的事。就像我常挂在嘴边的“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每一份血液里都藏着一份善意,而这份善意,终会以各种方式回到生活里。
如果你也愿意成为这份善意的传递者,欢迎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或许你不知道,你撸起袖子的那一刻,正为某个素不相识的人撑起了一片天。而当你奉献爱心的同时,收获的,一定是内心深处最踏实的幸福。
作者王雅东,中共党员,供职于保定市中心血站供血科。自2003年开始,坚持献血22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终身荣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