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大众科普——变色警告!当血液学会“川剧变脸”

时间:2025-07-14来源:成都市血液中心作者:成都市血液中心
  
  当我们提及血液的颜色,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往往是红色。无论是体检抽血时,还是不小心受伤时,红色似乎成了血液的代名词。
  然而,血液其实是一位 “百变魔法师”,能呈现出多种颜色,而这些颜色的变化,正是身体状态的“晴雨表”。
 
一、红色:血液的“经典款”底色
  为什么血液会呈现红色?这是因为血液里的红细胞就像一个个“红色小团子”,里面塞满了一种“神奇染料”——血红蛋白!这种染料一抓住氧气,就会兴奋地变成鲜红色,要是氧气暂时离开,它就会“冷静”下来,变成暗红色。血红蛋白在你的身体内奔波,确保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正常交换,不让你的身体“宕机”。
 
二、淡黄到金黄:身体的“回收站”指示灯
  如果将血液离心后,最上层淡黄色的液体就是血浆。健康人的血浆通常呈现清亮的淡黄色。这种颜色主要来自一种叫作胆红素的物质。
  红细胞每天在身体里搬运氧气,寿命只有120天左右,之后就会被肝脏和脾脏“回收处理”,分解产生胆红素,它自身呈现黄色,浓度越高,血浆就会越黄。如果胆红素暴增,血浆就会变成“浓稠蜂蜜水”,这是身体在提示你它可能出现了bug,需要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
 
三、奶粉色/奶黄色:贪嘴后的“甜蜜警告”
  想象一下,如果血浆不是淡黄色,而是奶油色?这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乳糜血”。
  当你大快朵颐,摄入大量高脂肪食物(如火锅、炸鸡、奶茶)后,肠道吸收的脂肪会以“乳糜微粒”的形式涌入血液。过多的乳糜微粒让血浆变得浑浊,就像血液给自己偷偷加了杯“全糖奶茶”。
 
  偶尔一顿餐后短暂出现这种情况问题不大,但如果长期油腻饮食导致乳糜血频发,后果比较严重!这些过多的脂肪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大大增加患脂肪肝、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这可不是甜蜜,是警报!
四、奇异绿:药物与科技的“安全色”
  如果你最近服用过某些药物,你的血浆可能会带点奇异的绿色,不必过于惊慌。这通常是药物代谢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停药后颜色会逐渐恢复成正常的淡黄色。
 
  此外,在临床用血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血浆——病毒灭活血浆。血液制备过程中,为保障血液安全,会向血浆中加入一种蓝色染料——亚甲蓝。这种染料在特定紫外线照射下,能激活成为强大的“病毒杀手”,有效灭活血浆中绝大部分病毒。在这个过程中,淡黄色的血浆与蓝色的亚甲蓝混合,呈现为绿色,最后去除掉亚甲蓝,血浆恢复为淡黄色。这种短暂的绿色时刻,正是现代医学为生命保障增添的一道“安全色”。
 
五、让血液回归“健康本色”!
  血液的五颜六色,绝非简单的视觉奇观,它是我们身体内部状态的一面“晴雨表”。从淡黄到金黄,从乳白到浅绿,每一种异常颜色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健康的信息密码。
  保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避免长期高脂饮食,同时关注身体的异常信号(如皮肤、巩膜发黄等),并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肝功能、血脂等血液检查,才能让我们的血液系统保持健康的“本色”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