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热血铸大爱:记“中国好人”杨小强的奉献之路

时间:2025-06-27来源:扬州市中心血站作者:周沁园
        在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曲江街道,有这样一位普通却不平凡的市民:他25年如一日坚持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达2.7万毫升;他走遍社区、企业、学校,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带动数百人加入爱心队伍;他是社区居民口中的“小杨管家”,是城市文明的“啄木鸟”,更是独居老人的“好儿子”。他就是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的“中国好人”——杨小强。这位身材瘦小的司炉工,用汩汩热血和拳拳爱心,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热血赞歌,演义了一个普通人的非凡之路。
        2025年5月17日中午12∶00,杨小强再次来到东区大润发献血屋捐献了300毫升全血,献血时他感叹地说:“这几年都在市政负责河道清淤,太忙了,几乎都没空来献血了,以前还经常参加志愿服务,但是现在也很少参加。”
首次献血,一次纯属的偶然
       2000年的一个平常日子,30岁的杨小强路过一辆献血车,一个偶然的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时只是想体验一下。”杨小强回忆道。当从医护人员口中得知献血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时,他内心深处的善念被彻底唤醒。这次偶然的400毫升全血捐献,开启了他长达25年并仍在继续的无偿献血征程。2003年,在血站工作人员的动员下,杨小强还光荣地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行列。
       2005年,有一天血站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起,他开始定期捐献成分血。“全血半年才能捐一次,而成分血半个月就可以捐献一次,这样就能帮助更多人。”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一颗急患者所急的赤子之心。据统计,25年来杨小强累计献血53多次,其中献全血12次,献成分血56个治疗量,总献血量高达47900毫升——相当于10个成年人全身血量的总和。在他家中,30多本无偿献血证铺满整个沙发,每一本都记录着这位“献血达人”拯救生命的爱心足迹。
       杨小强的献血故事中,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紧急时刻”。2019年10月,正在外地旅游的他刚入住酒店就接到扬州市中心血站的求助电话:某市发生坍塌事故,伤员急需大量O型血浆。没有丝毫犹豫,杨小强立即退房,辗转赶回扬州献血。这样的紧急响应并非个例,多年来,只要血站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成为扬州市中心血站名副其实的“挂牌名人”。
        坚持终有回响。杨小强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3年3月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这是对一位无偿献血者最高级别的认可。面对荣誉,杨小强总是谦逊地说:“我献爱心的方式就是无偿献血。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献到60岁。”如今55岁的他,依然保持着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天散步锻炼,注意饮食均衡,只为让“热血事业”能再多坚持几年。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公益传播
        在长期的献血实践中,杨小强深刻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唤醒更多人的爱心,才能形成救助生命的强大合力。2020年,他做出了一个新决定——组建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队伍,将公益从“身体力行”延展到“传播号召”。
        “刚开始很多人对献血有误解,认为会影响健康。”杨小强回忆。为了消除公众顾虑,他自学医学知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活教材”,向人们解释献血不仅无损健康,献血也是一次免费的血液健康体检。没有专业宣传资料,他就自己动手制作;缺乏活动经费,他就自掏腰包。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制作了几十条横幅、3000多份宣传单,走进扬州城区机关、学校、医院、企业及周边17个乡镇,开展了二十余场宣传活动。
        宣传工作的辛苦远超常人想象。为赶上早晨的乡镇宣传活动,杨小强经常凌晨5∶00就从家出发;在乡镇开展活动时,常常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但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他的感召下加入献血队伍,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2020年,有8位热心市民被他“发展”成了固定队员,这支“草根宣传队”已为数千人提供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还动员数百人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杨师傅不仅自己献血,还改变了我们全家的观念。”一位受影响的市民感慨道。在杨小强的宣传下,许多家庭形成了“父母带孩子,朋友带朋友”的爱心传递模式。他创建的微信群成了“爱心加油站”,成员们互相鼓励、分享献血心得,甚至自发组织集体献血活动。
        从“献血达人”到“公益传播者”,他不仅捐献热血,更播撒爱的火种;不仅拯救生命,更培育善的文化。这种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转变,体现了一位普通市民社会责任感的觉醒与成长。

“小杨管家”社区里的“万能帮手”
        如果说无偿献血展现了杨小强的大爱,那么他在社区的志愿服务则体现了他对身边人的细致关怀。在跃进桥社区和解放桥社区,“有困难找小强”已成为居民们的口头禅,而“小杨管家”这个亲切的称呼,承载着邻里间深厚的信任与感激。
        杨小强的社区服务清单长得惊人:替独居老人换灯泡、帮困难家庭修理水电、为邻里调解矛盾、参与社区大扫除……无论大小事务,只要居民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福泽苑一位独居老人因厨房下水管漏水与楼下邻居长期争执,社区多次调解未果。杨小强知道后,不仅耐心疏导双方情绪,还亲自帮老人改造下水管道,最终化解了这场持续数月的纠纷。
“他有一副热心肠,凡是能帮上忙的,只要有空随叫随到。”社区居民这样评价杨小强。令人感动的是,这些帮助从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站在对方角度解决问题。帮残疾人士家庭维修时,他会细心检查所有安全隐患;为老人服务时,他格外注意语气和节奏,维护长辈的尊严。这种将心比心的服务态度,让“小杨管家”的美誉不胫而走。
        杨小强的社区服务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点点滴滴的温暖坚持。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社区每个角落,编织出一张充满温情的邻里互助网。在这个越来越多人感叹“邻里冷漠”的时代,杨小强用行动证明:只要心中有爱,社区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孝老爱亲
家庭中的“顶梁柱”
       在外是“公益达人”,在家杨小强更是一位至孝至诚的好儿子。
       杨小强的父亲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先后两次突发中风,第二次中风后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面对这一家庭变故,体重仅120斤的杨小强毅然担起了照顾150斤父亲的重任。每天上班前,他都要抱父亲起床,协助穿衣、如厕、喂饭;下班后赶回家做饭,因父亲咀嚼功能退化,他总要把食物精心剁碎成羹,一勺勺耐心喂食;为保持父亲身体清洁,夏天时他每天要为父亲擦洗多达五次。邻居们经常看到瘦弱的杨小强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在小区散步,老人总是穿戴整洁、神情安详,这背后是儿子无数个日夜的悉心照料。
        “父母养我大,我要养他们老。”这句朴实的告白,是杨小强面对邻里称赞时的回应。2023年父亲去世后,他又将全部孝心倾注在年迈母亲身上,一日三餐无微不至地照料。在杨小强看来,孝敬父母不是负担,而是幸福,“看到母亲高兴,我更开心。”
       杨小强对家人的爱,与他对社会的爱同根同源。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必定是家庭责任与社会担当的统一体。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大爱始于小家,真正的公益人首先应该是家庭的“爱心使者”。

城市“啄木鸟”
,文明建设的忠实卫士
        作为2005年首批加入扬州市民观察员协会的“老团员”,杨小强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城市“啄木鸟”。十八年来,他参加文明城市督查400多次,反馈问题9700余条,用“爱管闲事”的执着精神守护着扬州的城市文明。
        市民观察员的工作琐碎而辛苦:检查农贸市场卫生、督查街道整洁、暗访服务窗口态度……杨小强却乐此不疲。在“星级农贸市场”评比中,他一丝不苟地对照近百条标准逐项检查;“守住'舌尖上的安全',把好'菜篮子'关,我义不容辞。”这份认真劲儿让不少市场管理人员既“怕”又敬。翻开市民观察员协会广陵区办事处名录,理事名单第一个就是杨小强,这是对他多年奉献的最好肯定。
       杨小强的“多管闲事”远不止于此。居住在交通事故多发路段附近的他,多次现场救助伤者。2022年6月的一个雨天,他路遇一位聋哑妇女因雨衣卷入电动车轮而摔伤,立即半跪着为其撑伞挡雨,直至救护车到来;看到迷路的残疾老人,他主动联系警方送其回家。这些暖心举动背后,是一颗时刻准备帮助他人的赤诚之心。
       “扬州是我的家,我将认真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甘当一名文明卫士,用心去守护她!”杨小强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所有行动的初衷。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市民对城市最深切的爱——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转化为无数个具体而微的守护行动。这种“主人翁”精神,正是文明城市建设的根基所在。

 
平凡中的非凡,小人物的大境界
       回望杨小强二十多年的公益之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献血车上一次次挽起袖子的坚持,社区里一趟趟奔波的身影,无意中一回回伸出的援手。但正是这些平凡琐碎的坚持,汇聚成感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这位55岁的司炉工,用4.8万毫升鲜血为生命筑起爱的长城,用9700条问题反馈守护城市文明,用无数个日夜的孝行诠释传统美德。
      如今的他,虽然工作麻烦,但是依然会抽空参加献血宣传、社区服务、文明督查……身材瘦小的他,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当被问及动力来源时,他憨厚一笑:“看到受帮助的人笑了,我就觉得值。”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所有“公益人”的初心。在这个需要榜样的年代,杨小强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更多人前行的路,也温暖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心灵。他的故事还在继续,正如他所说:“做公益会上瘾,帮助别人的快乐无可替代。”这种“助人为乐”的价值观,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