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由中国输血协会主办,协会输血医学科研工作委员会、军事医学研究院卫生勤务与血液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联合承办,云南省输血协会、《中国输血杂志》编辑部、《军事医学》编辑部联合协办的首届“输血医学科研创新交流大会”在繁花似锦的昆明隆重开幕。
中国输血协会理事长朱永明,协会副理事长刘嘉馨,协会监事长吕杭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计划处处长法云智,协会输血医学科研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卫生勤务与血液研究所所长张珂,协会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余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程临钊,云南昆明血液中心党委书记李小天等出席了开幕式;吕杭军主持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苏州大学、西湖大学、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的专家、协会输血医学科研工作委员会的委员、专家以及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名参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交流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探讨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朱永明理事长代表中国输血协会,热烈欢迎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衷心感谢各界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国输血医学事业和输血相关科研工作的发展。
输血医学是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是临床救治的关键手段,也是提高医疗卫生体系整体水平、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基本前提。
现代医学的诞生和发展,是在基于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的认识论,和基于实证研究和严谨逻辑的方法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输血医学的发展也是这样。
1628年威廉.哈维对已有的解剖和实验结果进行逻辑分析,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并用绷带试验加以佐证。血液循环理论在欧洲和北美催生了与血液输注有关的尝试,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尝试必然是失败的,当时没有异种排异的概念,也没有血型的概念。在观察失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James Blundell尝试改变,在1818施行了第一例有记载的、成功的人对人输血,现在我们知道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运气好。
人对人输血的成功导致了更多的输血,和更多的失败。Karl Landsteiner发现失败的原因是来自不同健康人的血液混合后可能会凝集,在1901年提出了血型的概念和同型输注的理论。基于血型的发现,1908 Carrel用血管缝合术施行了一例他事先就知道会成功的输血,并因此在4年后荣获了Nobel生理和医学奖,比Landsteiner早了18年。
1930年代血型、抗凝、输血器械三大技术齐备,血站应运而生。血站采集和供应了更多的血液,使更多临床治疗技术和项目成为可能,也因此产生了对更多血液的需求,还推进了血液保存、加工、TTID预防、血液成分功能与代谢、输血疗效等相关学科研究和技术发展,其中的大部分在今天依然是输血领域业务和科研重点关注的领域。
科研和创新促进了输血相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演进,这些演进又为进一步的科研和创新提供了基础、资源、信息和课题,其影响范围还经常超出了输血医学本身。比如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催生了生理学的诞生;150年后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用血液循环理论来比喻在自由市场中劳动和商品流动的重要性。Karl Landsteiner的血型理论发表后,最先广泛应用的是法医学。
本次会议在昆明召开,昆明是中国输血历史上一个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1944年7月,“军政部军医署血库”在昆明市昆华医院(现在的云南省人民医院)成立,并持续运行了13个月,接受市民和驻军献血,红细胞用于本地抗日军民,血浆用于腾冲和滇缅抗日远征军。在这里开会回顾输血医学的历程,展望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血液工作的目的,是确保血液的可得性、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可及性、可负担性,这里既有传统的、众所周知的不足和挑战需要我们面对,又有随着医疗需求增长、医疗技术更迭、生物技术更新、信息和人工智能发展等带来的新课题,和提供的新手段和新资源。人工智能深度解析血液代谢图谱、单细胞测序技术重构血液生态网络、工程化红细胞治疗突破传统输血界限,这些革命性进展正推动输血医学从以经验化为主,向精准化、智能化、定制化方向跃迁。科研和创新催生了输血医学,也必将继续引领和推动输血医学继续发展。
中国输血协会输血医学科研工作委员会,以及协会的会员单位军事医学研究院卫生勤务与血液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临床输血与检验》等在2024年下半年联合建议,召开首届“输血医学科研创新交流大会”,以实际行动响应中央关于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的号召,赋能输血医学高质量发展,助力如期实现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目标,打造全国性输血医学科研创新平台,促进输血医学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实践的高效转化,这个建议非常有意义,也非常及时,协会全力支持。
大会邀请了在国际顶刊上发表输血相关高水平成果的多位资深专家学者,来讲授和交流输血医学相关领域的最前沿科研进展;有多位青年才俊将要分享红细胞保存技术革新、血液组学解析等创新成果,这些研究既紧扣临床需求痛点,又彰显基础科研锐度;大会还要探讨人工智能与血液安全监测、生物组学与输血不良反应预测等学科交叉领域的沟通与协作;大会还设置了基金申报经验交流环节,筑牢输血医学高质量发展的科研基石。
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和代表,有很多来自输血行业以外的单位,特别欢迎你们。希望你们通过本次大会,与输血行业各单位、专家从相识到熟悉,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探寻合作机会,通畅合作方式。
中国输血协会是我国输血医学行业唯一的全国性社会组织,推动输血医学科研创新发展,责无旁贷。协会通过全国输血大会、网上专题讲座、发布国内外输血医学科研新进展、出版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等,推动输血医学学科建设和输血科研。协会还与会员单位联合设立了“威高科研基金”“圣湘输血医学发展基金”“万泰输血医学发展基金”,资助协会分支机构、会员单位开展输血相关科研。
协会的输血医学科研工作委员会,采用“小核心,大外围”发展思路,建立中心血站、科研院校、临床一线等多单位,涵盖人员联培、技术互通、平台共享、联合攻关科研合作模式,稳步实现输血行业科研能力提升。
中国输血协会要继续秉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会员”的宗旨,助力自愿无偿献血,促进我国输血医学和输血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强支持行业和会员单位科研工作的力度,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资源、信息、国内外交流的机会。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输血医学领域一定能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健康中国建设和科技强国目标贡献更大的力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余佳代表承办方之一,特别感谢协会秘书处、协会科研委的辛勤付出,感谢各承办方、协办方为大会筹备工作做出贡献的专家和同仁。向莅临本次大会的各位领导、跨行业专家学者、输血科研行业同仁等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他讲到,党中央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我们应加快关键领域的突破。协会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始终牢记使命,积极推动输血医学领域的科研创新与技术进步。本次大会的召开,正是我们响应国家号召、践行责任担当的具体体现。协会不仅承担着国家任务,也肩负着服务行业、推动科技创新的重任。过去,我们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天,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更要勇担使命,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决心推动输血医学的创新发展。
本次大会汇聚了众多领域的顶尖专家,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希望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科研能力。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优化科研体系,让人才真正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动力。
最后,他希望各位参会代表能够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深入交流、碰撞思想,在学术探讨中收获新知,在合作交流中结识良师益友。携手并进,共同推动中国输血医学科研创新的提升,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程临钊教授在致辞中讲到,2017年12月中国科学科技大学整合生命科学、医学学科与安徽省立医院资源,成立了中科大的生命科学与医学交叉研究平台,这几年在生命科学领域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科研进展。
回顾输血医学历史,他讲到输血是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的细胞治疗技术,其经验可为新兴多元化细胞治疗领域提供重要借鉴。当前此行业蓬勃发展,中国输血协会在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主要的引领作用。十多年前,他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参与跨学科合作,深刻体会基础科学与临床医学融合的重要性。我国输血协会可借鉴国际经验(如AABB),强化科研转化,缩小与国际前沿的差距。
他还介绍了他的团队在体外规模化制备功能性红细胞领域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他期待与大家携手攻克输血医学难题,推动安全、高效的血液替代方案落地。
最后他诚邀协会未来在安徽举办会议,这里既是科技创新高地,也是自然人文交融之地。中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也愿为输血医学的发展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首届“输血医学科研创新交流大会”开幕式由协会监事长吕杭军主持。
25日上午展开了高水平、最前沿的大会主旨报告篇章;25日下午、26日全天大会精彩继续,多位资深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讲授和交流了输血医学相关领域的最前沿科研进展和创新成果;主要输血科研机构报告了其输血医学科研进展。来自全国的输血科研专业人员,全程聚精会神、学习记录、提问探讨,充分体现了科研人员执着投入、求真创新的精神品质。
主题:输血医学科研进展交流大会报告
——4.25 am
学术主持
中国输血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原所长刘嘉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 程临钊。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金勇教授以《脐血CD34干细胞诱导来源的CAR-iNK细胞》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协会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余佳以《造血干细胞稳态的RNA调控》为题作大会报告。
协会输血医学科研工作委员会顾问、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卫生勤务与血液研究所研究员詹林盛以《2024年度我国输血医学科研进展》为题作大会报告。协会输血医学科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副主任胡兴斌以《NLPR3调控红细胞溶血性程序死亡》为题作大会报告。
刘嘉馨、程临钊为报告人颁发感谢状
提问交流 · 认真学习
·
主题:输血医学前沿交叉进展交流大会报告
——4.25 pm
学术主持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汪德清;
协会科研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副主任胡兴斌;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编辑部主任潘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占成以《优化干细胞输注时机在预防aGVHD中的应用》为题作大会报告。南京大学生化系系主任陈熹以《年轻血液囊泡抗衰老机制研究》为题作大会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伟以《基于界面强化的红细胞高效冷冻保存》为题作大会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刘森泉以《人工红细胞规模化制备技术》为题作大会报告。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研究员闫荣以《血小板凋亡及其在相关疾病诊疗和血小板保存中的应用》为题作大会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研究员王旭以《新型免疫检查点调控血液系统稳态及相关疾病》为题作大会报告。协会细胞治疗委委员、武汉血液中心研究员、副主任技师马严以《基于光学超分辨成像与深度学习探索大规模人群血小板亚细胞生理与病理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为题作大会报告。
汪德清、胡兴斌、潘健为报告人颁发感谢状
提问与讨论
主题:输血科研项目申请及经验大会报告
——4.26 am
学术主持
协会科研委副主委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卞茂红;
协会科研委副主委 山东省血液中心庄云龙;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研究员王旭。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高晓飞以《工程化红细胞免疫药物抗肿瘤治疗研究》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段生宝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血小板输血相容性免疫排阻层析快速检测系统的研发》为题作作大会报告。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输血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文爱清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脓毒症中m6A甲基化修饰异常通过增强VWFmRNA稳定性诱导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机制研究》为题作大会报告。协会血型委副主任委员、广州血液中心主任技师姬艳丽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亚洲型”DEL血型相关研究》为题作大会报告。
协会临床输血委、血型委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输血科副主任蔡晓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干预脂酰肉碱生成途径改善血小板储存损伤》为题作大会报告。军事医学研究院卫生勤务与血液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欠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活化血小板释放溶血磷脂酸编程树突状细胞加重血小板同种异体免疫机制研究》为题作大会报告。协会血型委副主委、浙江省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主任技师许先国以《中国输血协会威高科研基金重点课题:多中心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特异性分析》为题作大会报告。
卞茂红、庄云龙、王旭为报告人颁发感谢状
学习经验
主题:我国主要输血机构科研进展交流报告
——4.26 pm
学术主持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卫生勤务与血液研究所研究员詹林盛;
云南昆明血液中心党委书记李小天。
此外,詹林盛也对25日大会报告、26日上午报告做了阶段性总结。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汪德清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科科研进展》为题作交流报告。协会细胞治疗委员、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输血科研究员王志成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输血医学科科研进展》为题作交流报告。
协会TTD专委会副主委、上海市血液中心副主任王迅研究员以《上海市血液中心科研进展》为题作交流报告。协会制备委副主委、浙江省血液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陈旭东以《浙江省血液中心科研进展》为题作交流报告。协会HLA专委会委员、深圳市血液中心主任技师、深圳市输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邓志辉以《深圳市血液中心科研进展》为题作交流报告。
詹林盛、李小天为报告人颁发感谢状
提问讨论 经验交流
首届科研会议 · 感谢有你参与
刘嘉馨副理事长作会议总结讲话。他白哦是首届输血医学科研创新交流大会圆满落下了帷幕,感谢各承办单位、协办单位的细心组织,感谢各位领域内外专家的精心报告,特别感谢血液中心、血站、科研机构等单位各位参会者的用心听讲,是我们输血医学科研事业的真爱者。大会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研讨深入,希望将大会打造成为推动输血医学科研“内循环与外循环”创新发展的学术品牌,助力输血医学高质量发展,也是协会响应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号召的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