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血的“重生”:两个手臂之间的旅程

时间:2019-05-10来源:每日献血公众号作者:每日献血公众号

       “医生,我是AB型,抽我的!”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从抽血到输血,仿佛就是从一个手臂到另一个手臂这么简单。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真实的。一袋血,从采集到临床使用,需要经过多道严格而复杂的程序。下面我们就能看看一袋血的“重生”之旅。
采血

献血前的快速检查
       首先要填写献血登记表,登记表上一般有十多个献血前的征询问题,每个征询问题下还有多个小问题,对无偿献血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涉及是否有严重疾病、是否有传染病等。填完表格后,护士会对献血者测血压、称体重、进行血型检测,接着是乙肝表面抗原、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快速检测。
       检测合格后就是献血。一般五六分钟就可以献完。当血液从身体被抽出来,它传递生命力量的历程才刚刚开始。
 
护士将采集好的全血放入贮存箱
       护士将一部分采集的血液分装到3个不同条形码的试管中作为检测标本,用于进一步检测,并将采集好的血液放入血液贮存箱。
检测
       其实,献血和输血不只是“人体-血袋-人体”的简单过程,血液到了血液中心(血站)要以高科技的手段让每一袋血液充分发挥作用。
       一袋全血“分家”时,3个血液标本被送到实验室。对所有的血进行扫描和接收,然后再进行分离和检测。1个做酶免生化检测,检测项目是多种经输血传播感染特异性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HIV Ag-Ab)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等,以及非特异性标志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个做血型检测(ABO血型、Rh血型、不规则抗体);还有1个做病毒核酸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检测办法。
       血液检测会采用两种方式,采用不同的试剂。检测指标只要有一项异常就立即作废。一般情况下,一袋血最多经过72小时的“等待”;血小板的等待时间更短,约为48小时内。血液标本在检测的同时,血袋进入了另一个旅程。
制备
       “患者输的并非全血,而是其中某样成分,比如烧伤病人多用血浆制品,车祸、大出血伤者需要输红细胞,白血病、癌症放化疗病人大量需要血小板,还有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需要冷沉淀类制品……所以要把血浆、血小板、红细胞等分离出来。”上海市血液中心成分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医院输血可能就是一袋血输给病人了,但实际上病人缺少的也许只是血液中的某种成分,那么其它的就浪费了。现在将血液分成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等不同的血液成分,病人需要什么就输什么。把这种分类输血的方式叫“成分输血”,采用这种方法,一袋血液可以帮助多名有需要的人。
  
工作人员将血液进行成分分离

一袋血液(中)被分离成血浆(左)和红细胞悬液(右)
       血液的制备有很多工序。通过离心,血液分成三层,上面是淡黄色的血浆,中间白色的是血小板和白细胞,最下面是暗红的红细胞。工作人员把它们分袋,成为了“成分血”。
       由于白细胞可能会导致病人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所以部分悬浮红细胞还要进行“去白细胞”处理,血浆也会通过病毒灭活后冷冻,制备成冰冻血浆,可以使保存时间更长。
       血液制备完成,旅途也就完成了大半。血液制品静静地躺在血液中心的成品库里,等待“使命召唤”去救人。
发放
       血库一楼的冷藏库,温度和家用冰箱冷藏室差不多,4℃左右,储藏的是成批量的悬浮红细胞,保质期为35天左右;血小板需要的温度差不多是22℃,保质期只有5天,还要在托盘中不断摇晃;血浆在-18℃左右的低温状态下,可以保存一年之久。记者看到,每袋医疗用血的包装上都有一个编码,可以通过标码追踪到血液的源头。   

血液制品被放在运输箱内,等待被送往“目的地”
 
运输员每天把血液制品送往各家医院
       当医院需要血液时,血液中心(血站)工作人员就会根据每家医院的“订单”,发放相应的血液制品,由专人专车运输至医院。
       除了常规的运输外,有的医院也会自己来取。血库24小时有人值班,一旦遇到需要紧急用血的情况,还会立即“雪中送炭”。 
       这一袋袋血液,从采集入库,再离开血库,输入到素不相识的患者体内,完成了旅程,也送去了一个个希望。
(据《新民晚报》采访上海血液中心文章编辑)
 
 
声明:本平台所发布咨询,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的公开信息,版权归属于著作权人。本平台所发布的咨询均用于免费的交流与学习,非商业用途。我们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如著作权人对本平台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涉及权利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