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26年107次!他两获国家金奖

时间:2023-07-06来源:宜昌市红十字中心血站作者:三峡晚报
       在宜昌这座爱心城市,有这么一个人,他热衷公益,默默坚持献血长达26年,截至目前无偿献血107次,总献血量达24600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血液总量的5倍。近日,柯增国跟我们分享了他无偿献血的故事。
20岁开启“献血之旅”
        柯增国是发展大道易家居建材广场一名物业工作人员。
        柯增国第一次献血是单位组织的。1997年11月,刚满20岁的他,在宜昌猴王焊丝厂当工人,报名参加了厂里组织的义务献血。
        “有五六十人报名献血,在我前面有几个同事晕血,搞得氛围有点紧张。还好我抽血的时候没什么反应,那天还照样上夜班。”第一次献血的情形,柯增国还记忆犹新。
        那天,他献出了200毫升血。至今,还保存着那本老旧发黄的献血证。
        2002年4月,柯增国逛街到国贸大厦时,看到停着辆献血车就去咨询,并献血200毫升。
“以前对献血不了解,以为会影响身体,那次了解了很多献血的知识,原来人体的血液是不断循环更新的,适量地献血,对人体没有害处,还可以帮助别人。”
        打消了顾虑的柯增国,从此便与血站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至少无偿献血一次。

半夜里挽袖献血救人
        “没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重要!”自己的血能帮助病人,柯增国感到很自豪。
        柯增国每次献血前填写资料表格时,留下手机号码的同时,会在“是否接受紧急献血”一栏里打上勾。
        15年前,有位出车祸的病人急需大量的O型血液,当时血站血液库存不足,半夜两点多钟他接到血站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二话不说,立即打的赶过去献了400毫升血。
         那是柯增国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献血对于危急的人来说,是多么迫切的需要。
         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形势严峻,柯增国像许多市民一样在家隔离中。
         一天,他接到血站工作人员电话,称某医院紧缺O型成份血,询问他身体状况后,希望能前往献血。柯增国立即答应,但麻烦的是自已根本出不了小区,工作人员当即表示可以开具通行证明出入小区,且安排车辆接送。
         关键时刻,为爱逆行。
         “这是我最特殊的一次献血,大街上看不到一辆车、一个人,可见当时新冠疫情有多严重。”柯增国说,虽然不能奔赴一线抗击疫情,但能用热血守护生命让他觉得很自豪。
        疫情解封后,柯增国还收到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寄来的感谢信。
        20多年来,柯增国虽然不知道自已的鲜血救了谁,但他坚信一定有生命因他而重获希望。

26年无偿献血107次
        2014年5月,柯增国得知捐献血小板也能帮助他人时,他很快就成为了众多志愿者的其中之一。
        柯增国说:“第一次捐血小板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有点慌,毕竟这跟献血不一样。”
献血很快,15分种就能结束,而捐献血小板的过程是机器不断从体内抽取血液、分离、采集再回输,每采集一份血小板大概需要1到2个小时。
        成功捐血小板后,柯增国发现身体并没什么异常,于是坚持每月至少捐献一次。
        “以前要半年才能献一次血全,成分血半个月就可以献一次。”柯增国说,参与成捐献分血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不管献血还是献血小板,身体素质都很重要。如果相关指标不达标,就不能献。
        20多年来,献血与每天慢跑或快走半小时,成了柯增国的一种生活习惯,始终保持身体健康。
几年前,柯增国看到一条征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新闻报道,他主动报了名。
      “造血干细胞匹配难度很高,这么多年来,还未遇到匹配成功的人。”柯增国说,如果有需要的那一刻,他一定会竭尽全力。
       从1997年开始献血至今,柯增国共献血107次,献血总量为24600毫升。
       由于献血总量多、表现积极,先后两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柯增国坚定地说:“这份荣耀激励着我,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我会将无偿献血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