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青春榜样|12年献血3.88万毫升,90后健身教练的不凡青春

时间:2023-04-24来源:浙江省血液中心作者:浙江省血液中心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这是一位坚持献血12年的90后健身教练薛萍,对于献血这件事持之以恒的态度。坚持锻炼,坚持献血,爱健康、爱奉献的热血青年薛萍,用129次的默默挽袖彰显青春风采,用3.88万毫升的青春热血托起无数的生命希望。“凡是能让自己变好的事情,都要不遗余力地去做,生活如此,献血亦是如此。”在一次次撸袖中,薛萍深深体会到生活与奉献中的不凡和美好。
        一个思考开启十余载献血路
       “除了照顾家人这些应尽的义务之外,我还能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从12年前开始,薛萍的脑海中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也为他之后踏上献血之路种下了一颗种子。
“汶川地震那年,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许多灾民失去家园、失血过多的画面,当时,我没什么足够的财力物力能帮助到他们,因此我开始想,到底做什么可以帮助到更多人呢?”往后的三年里,这样的想法时常在薛萍的脑海中闪现,直至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薛萍得知,只要身体健康,可以通过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帮助更多人重获健康。那时,他身处广州,在当地捐献了400毫升全血,首次开启“热血之旅”。
        “看着血液缓缓流入储血袋,我竟没有一点紧张感,可能我的血管比较粗吧。”当回忆起初次献血的感觉,薛萍还不忘打趣自己。他表示,献血之后,精神上的获得感随即涌上心头,“我觉得自己不再迷茫和彷徨,这一天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没有被浪费。”
这一献,让薛萍走出了当年的自我怀疑;这一献,薛萍便坚持了12年。
        一种习惯,让自律融进血液里
        坚持献血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是件轻松的事儿,但对薛萍来说,献血早已成为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习惯”。
        从小在武校学习散打的薛萍,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本领。2014年,他来到杭州,在信义坊商街经营着一家健身工作室,每天带学员进行抗击打训练,还定期在微信朋友圈里无偿分享“三个健身动作”的课程小视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薛萍的体能和毅力日渐提高,对他而言,“长期健身和坚持献血,这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工作室内陈列而出的关于拳击和献血的大大小小的奖杯、奖状就是他努力付出的最好见证。

        不仅如此,薛萍对于饮食标准的把控,也丝毫不敢怠慢。每天吃一个鸡蛋,喝一杯牛奶;每周吃1—2次肉,主食以素为主,“尤其在献血的前几天内,我不会去吃油炸的食物,让饮食回归清淡。”这些严格的自我约束,只为保证一次次的献血“通关”,捐献更多健康血液,助力更多人的健康。
        健身是爱好,亦是一类职业;献血是责任,更是一种习惯。和健身一样,薛萍给予无偿献血的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他用身体力行,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自律与担当。
        一种力量,带动他人热血同行
        随着薛萍的献血次数不断累加,他的亲朋好友曾多次表示担忧:“你的血给别人了,那自己的健康是否会受影响?”薛萍说,刚开始献的时候,尤其是爸妈特别不放心他的身体状况,还时常炖“大补汤”给他喝,回忆起昔日的“趣事”,薛萍腼腆地笑了。
        每当面对各种质疑,他总会积极地与身边人分享献血的好处:“献血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刺激我们的造血功能,维持血液的新鲜……”对薛萍来说,这些知识似乎早已烂熟于心,无形之中,他已然是一名无偿献血科普知识传播者。
        保持健康,坚持献血,他现身说法,以亲身实践向更多人证明“献血无损健康”。就这样,薛萍的长期献血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昔日存疑的家人朋友也成为了他无偿献血之路的同行者。薛萍的母亲也加入了无偿献血的大家庭,母亲首次献血后,意外得知自己是稀有的“熊猫血”,惊讶之余,她也积极参与爱心献血,与儿子热血同行。
        “趁你还年轻,做你想做的事情,不给青春留遗憾。”一直以来,薛萍将生活和公益紧紧相连,一边定期献血,一边与同事组织多场公益拳赛,将健康的公益理念传递给更多青年群体。值得赞许的是年轻的薛萍还有一个献血“终极目标”:“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要献到60周岁。”年轻的生命,不凡的青春,薛萍的热血青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