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聚焦——这个献血村,彻底治好了献血焦虑

时间:2023-03-16来源:中国输血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作者:布拉得微信公众号
  近日,一则《这个村子,家家有本献血证》的新闻登上了各大媒体的热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也对其进行了详细报道。
  这到底是怎样一个村子呢?
 
一、 淋过雨的人更懂得伞的重要 
  这一切还要从全村集体献血的倡导者和发起人郭兴旺说起。2005年,担任曾家务村党支部书记的郭兴旺,积极响应无偿献血号召,成为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其他村民因为不了解献血,都不愿献血。从那时起,他便时常利用村里广播向村民宣传献血相关知识,以及献血的意义,无偿献血的种子也开始在村民中生根发芽。谈起这么做的初衷,郭支书表示,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村民。景和镇曾家务村位于河间市东35公里,位于沧州市西40公里,311省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民们时常在家门口见到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而且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曾家务成了远近闻名的交通运输村,村中的主要劳动力从事的工作基本都运输相关,还有很多人家里养着大车。
  “跑车中免不了发生事故,胳膊折、腿折的,失血过多就要输血,因此我当时号召跑车的村民或家属参与献血,为自己储备一个‘血液银行’,万一发生事故需要输血,可拿出献血证来,全家通用。”10多年,只要身体允许,郭兴旺每年都会带头献血,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献血。村民牛庆书在镇里扒房,被砸成重伤,输了1600毫升的血。他因体检不合格,之前没有献过血,但妻子赵秀者连续三年献血,于是享受到了直系亲属献血等量免费的待遇。全村党员群众逐渐认识到,献血不仅对身体健康无碍,还可以帮助他人和自己,也纷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二、办法总比困难多 
  从2006年开始,郭兴旺主动与沧州中心血站取得联系,组织村民集体献血,曾家务村也成为沧州市第一个集体献血的行政村,并把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日”定为村民的“集体献血日”。以至于村民们都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到3月5日,如果献血车还不来,就会有人跑去问郭支书,献血车什么时候来。如果说开始献血是为自己献,然而发展到今天追着主动要献,这个质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这要得益于曾家务村三层网格、三治合一、三项原则的“三三制”工作法。三层网格,村支部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负责全面工作;村支部班子作为堡垒,负责综合性、日常性工作;党员、村民代表则起到支点作用,负责应急性、重点性、区域性工作。


 
  三治合一,科学合理的村规民约作为“法治”,村民严格执行村规民约来进行“自治”,一视同仁、共同遵守又形成了“德治”,法治、自治和德治的综合运用。三项原则,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通过开诚布公的激励,以及贴身跟进,引导群众把“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从“不关我事”变成了群众“自己的事”。就是靠着这样一套分工明确、科学有效的基层管理组织办法,曾家务村现的典型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并赢得了“沧州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以及”沧州骄傲”的称号。
 
三、光荣属于献血者 

 
  事实上,全村293户,1006人,除了18岁以下、60以上的群体外,几乎每个人都献过血。家家都有献血证,好多还不止一本,总献血量超30万毫升,在河北省绝无仅有。18年的无偿献血历程,也让曾家务村村风民风发生着了变化。加入无偿献血事业后,全村人都更重视健康生活。刚开始,因为喝酒、抽烟的习惯,村里许多人献血体检通不过,为了能献血,许多人都开始戒酒戒烟,注意保养身体。也正因此,村里的恶性疾病发病率,也比其他村庄低。而且在曾家务村的带动下,周边村子的村民也陆续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就这样,一开始为了自己,慢慢地,村民们的想法变了,为他人的思想占了上风。他们觉得能用自己的血去救助别人,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献血不仅是往“血液银行”储蓄,也是向“道德银行”储蓄。于是,郭支书惊喜地发现:“这些年通过组织集体无偿献血,让奉献精神得到了传承,邻里之间能做到互谅互让、相互照应,基本杜绝因鸡毛蒜皮小事打架骂街的现象,出现一派新气象。”曾家务村,一个靠运输业逐渐走上富裕道路的村落,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村民的观念。热爱公益、奉献社会成了村民们的新追求。
  正如一位沧州市领导评价的那样:“他们献出的不仅仅是鲜血,更是对生命的深情和厚爱。”


声明:本平台所发布资讯,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的公开信息,仅做了少量修改,版权归属于著作权人。本平台所发布的咨询均用于免费的交流与学习,非商业用途。我们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如著作权人对本平台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涉及权利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谢谢。